close




【簡介】

烏鬼井位於臺南市北區,於民國七十四年11月27日公告為三級古蹟。

據說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命令印尼班達島土人所蓋

而因為班達島土人膚色黝黑又頗識水性

遂被稱作「烏鬼」,井名也因此而來。

烏鬼井位於臺灣府城鎮北坊水仔尾北邊

約在1653年時為荷蘭東印度公司所鑿。

因砌以林投,所以又名林投井。

其水源豐沛,常為往來商船所用。

到了乾隆時期,該井改砌磚壁

直徑為1.85公尺,深3.48公尺,而水位常保在地下57公分處。

到了日治時期,該井一度被填土掩埋

直到民國四十四年才由臺南市文獻委員會勘考挖掘並修復,供附近居民使用。

然而隨著自來水的普及,該井便不再使用

並且為了安全因素而加上水泥蓋。







【漫遊】

台南的古井很多,其中有一些是包含在古蹟裡面

最著名的莫過於赤崁樓裡面那個傳說中有秘道通往安平古堡的古井

也有一些是獨立一口井就名列古蹟的,像是大井頭和延平街古井

以及本文要介紹的「烏鬼井」。

位於自強街146巷的烏鬼井,是台南少數幾個荷據時期遺留下來的古蹟

和其他古井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命名方式





「烏鬼」一詞,在中國古詩中略有所見

如《漫叟詩話》裡有:川人每呼豬作烏鬼聲,故調之烏鬼」

《楊慎外集》中:「峽中養鴉雛,帶銅錫環獻神之烏鬼」

《海國見聞錄》謂:「菲洲黑人,中國舊呼為烏鬼」

可見烏鬼為鳥毛、豬毛、人種名等等。

台灣所稱的烏鬼,由乾隆十七年王必昌編輯的《重修臺灣縣志》中提到:

「烏鬼,番國名,紅毛奴也,其人遍體純黑。」

紅毛指的是荷蘭人,那麼烏鬼便是荷蘭人帶來的混身黑皮膚的奴才了。

連雅堂在《臺南古蹟志》裡提到,烏鬼其實就是黑奴,非洲地區的人

通常被用來開闢荒地或當奴隸使用,身份非常低賤

幹活做事如同牛、馬般的勞碌。

所以,烏鬼井的書意可說是烏鬼開鑿的井或烏鬼使用的井。

根據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雜記志的古蹟編說到:「紅毛命烏鬼鑿井」

因此臺南烏鬼井即是荷蘭人命黑奴們所開鑿而做為飲用的井。





以現代人的觀念來看,烏鬼一詞是充滿歧視的眼光

但畢竟這是一件歷史事實的呈現

從烏鬼井之名可以讓我們瞭解那個年代的觀念思想

以及當時流落各地的非洲黑人之辛酸血淚

原來他們也曾經來過台灣,為荷蘭人開墾建設

清康熙五十九年陳文達的《臺灣縣志》說:

因水源旺盛,取之不竭,是來往府城商船汲水取用的一處補充站

所以,康熙年間烏鬼井附近必為南北商船聚集或交會的渡口

建設烏鬼井的這些異邦人,的確為當時的府城留下重要的貢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LDdog0321 的頭像
    OLDdog0321

    OLDdog0321的部落格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