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清康熙二十二年明鄭降清,臺灣到歸劃清朝版圖。

翌年甲子設臺灣府,下轄三縣。

當時清朝為鞏固臺灣,在佈防上,派台灣鎮駐府城,台灣水師協駐安平

統轄中、左、右三營,並分別防衛各洲口。

由於台灣府仍屬於福建管轄,所以各營官兵都由福建派駐的班兵,輪流戍守。

安平水師班兵便是由福建水師提標及所轄各鎮、協、營等單位的兵士抽調而來。

因此來自同鄉的不同班兵,便以部隊為單位

在安平建造廟館,做為供奉家鄉神祇及聯絡聚會的場所。

當時這些班兵所建的廟館共有五座:

「提標館」、「烽火館」、「閩安館」、「金門館」、「海山館」

合稱為「安平五館」, 海山館便是由福建海壇鎮標班兵建造的廟館

簡稱海壇館,又因海壇鎮的駐防地,有一座山叫海山

班兵建館後,基於思鄉情結,便以海山為名,而稱「海山館」

海山館主祀聖母媽祖,配祀五帝爺及五福爺

對於輪調班兵的軍心具有穩定的作用。

而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失去原有功能,「安平五館」便因而荒廢毀棄。

進入民國後,只剩下海山館依然存在

並被安平人張長庚買下,修建成三合院式的住宅

而原有的神像則移到海頭社文朱殿供奉。

直到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臺南市政府為了慶祝「臺南觀光年」

便收購了變成民宅的海山館

並於十年後在此成立「安平鄉土館」以展示安平鄉土文物。

近年曾又再次整修,現已重新開放。

{###_oldog/122/1562095583.jpg_###}



【漫遊】

走在熱鬧喧囂的安平老街,看到「海山館」的指標

彎進巷子裡,看見的是寧靜的街坊景象

隱藏在安平古聚落裡的海山館,曾經是士兵思念故土之情的寄托場所





三百多年前的台灣,面臨政權更迭的動盪局面

明鄭的偏安王朝覆滅,鄭克塽一族向清廷投降求饒

被遣送回中國後,還可以靠著朝廷的津貼生活

但有更多的官兵是被集體押送到北大荒監控,過著無人聞問的日子

之後,朝廷官員為了台灣問題也展開一場激烈的論戰

最後考量到海防需要,還是決定派員管理台灣

初設一府三縣,由地緣關係密切的福建派駐官兵輪流戍守

這些福建官兵由於思鄉情切,想要有個可以供奉家鄉神明和聚會的場所

海山館便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建造起來的





歷經幾次重建,現在的海山館已不復清代兵館的原貌

卻是安平傳統建築的具體縮影。

站在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牆門」

門簷層層出挑,簷角起翹,加上兩側葫蘆形狀的收頭

這是安平地區最常見的典型。

穿過牆門,就進入海山館的三合院宅第

正廳前擺著一座醒目的「刀劍屏」,以驅邪鎮煞、祈求平安。

海山館之格局與式樣,基本上相當接近一棟中型之宅第

建築主入口於東,設有圍牆,其上有門牆二座

一是劍獅,另一是文字紋飾,拜亭及正廳均與民宅無異

但裝飾較多,木雕及窗櫺均有可觀之處,裝飾以藍色為主調。

正廳之山牆圓形渾厚,並有優美之裝飾,亦為此館特色之一。

穿過圓拱門,來到正廳,正中央就是考究氣派的「三關六扇」門

由6扇精雕的門板所組成,通常是以前的大戶人家才有的門面格局

而門兩旁的透雕花紋格扇窗,色澤端麗,雕刻圓柔。





下次來安平遊玩,除了那些著名景點之外

別忘了來一趟海山館,可以欣賞安平的傳統建築之美

穿梭在古聚落裡的小巷弄,也有許多值得尋幽訪勝的地方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LDdog0321 的頭像
    OLDdog0321

    OLDdog0321的部落格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