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
【地點】新莊廟街
【位置】台北縣新莊市
【簡介】
廟宇是台灣墾拓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是信仰中心,也是人潮聚集之地
在鄉里中具有整合、凝聚社會的功能。
因此,廟宇其實就是一個地方的文化中心。
新莊因為開發較早,又曾是富裕繁華的北台首善之區
所以多數廟宇的興築年代既早,建築表現也精緻出色。
新莊街及鄰近週邊超過百年以上的廟宇即有數間
包括三山國王廟(廣福宮)、慈祐宮、武聖廟、文昌祠、地藏庵、保元宮等
因此新莊街亦被稱為新莊廟街。
新莊廟街中還有歷史典故的挑水巷、戲館巷及米市巷等
走一趟新莊廟街,不只可以飽覽不同時期的寺廟建築風格,更可探知民間的信仰。
(引用自http://teacher.fyjh.tpc.edu.tw/~jam/fyjh97/002.htm)
【摸索】
從五股搬到新莊,雖然只隔著一條省道
對我來說卻是全然陌生的地方(只有運動公園周圍較熟)
忙完搬家的事情後,就要開始來認識環境
先找出附近的大賣場、黃昏市場這些民生用品供給點
然後我就晃到新莊市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廟街
以前ROSE曾經帶我來逛過這裡的夜市
這次是白天來,還沒有什麼人潮
將機車停放在公有市場前,徒步走進廟街
炎熱的午後,來碗清涼的刨冰最能消暑
吃完冰,拐入狹窄的「挑水巷」,這是以前的人挑水必經的路線
只是你很難想像這麼狹隘的巷弄怎麼能讓人挑水通過?
(我想像中的挑水畫面是肩扛一根木棍,兩端各懸掛一只水桶)
接著我走到米市巷,新莊路387巷又稱為「米市巷」,是搬運米糧的通路
『新莊昔日為米糧產地又為港口要埠,而新莊路更為米糧的集散地
米市巷即為當時搬運米糧至碼頭的必經之地,也是農民販賣米糧之處,因而得名。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板橋林本源家族始祖林應寅、林平侯來台
剛開始就是在新莊經營米、鹽生意。』
(引用自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19330170/old_4.htm)
和挑水巷一樣,除了狹窄的空間尚留古味
大概無法從其他地方來發掘出這裡曾經是人來人往之地
再往前行,來到戲館巷
『清朝時候的新莊是北台的政經中心,商賈雲集,人文薈萃
加上當時各地節慶頻繁,廟會活動旺盛,所以戲曲業成長快速
門號甚多,如布袋戲的「錦上花樓」、「錦花樓」、「小西園」、「小世界」和「小花園」
以及北管的「俊賢堂」、「新樂園」,南管的「聚賢堂」等。
此外,新莊路的三五九巷曾住了很多教唱戲曲的師傅--曲仙
使得學戲曲的人們都聚集於此教、學,是故本巷即被雅稱為「戲館巷」。』
(引用自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19330170/old_2.htm)
這條巷子和其它兩條巷子不同,還保留了一些紅磚古厝
從屋瓦樣式與門牆的石雕,不難看出戲館巷曾有的風光歲月
只是隨著戲曲業的沒落,這裡的房子多已人去樓空
徒留那紅磚上的青苔訴說著時光流逝的痕跡
走出小巷子,我也從這段歷史中走了出來
最後吃碗大腸麵線和臭豆腐,結束今天的摸索行動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