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一九二八年日本人為了紀念日皇裕仁登基
並作為施政紀念事業重要建設項目之一
拆除了清末布政使司衙門,並將部分拆除的建築物移到植物園陳列
而在原址開始籌劃興建「台北公會堂」。
「台北公會堂」正式動工是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工程費時四年,於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建造完成
主要設計者為總督府技師井手薰,全部工程共耗費九十八萬日圓
動用工程人員九四五○○人。
公會堂的建築本體採用鋼筋混凝土所造,為四層式鋼骨建築
是當時依現代建築法所建最牢固的結構體
無論其耐震、耐火、耐風,其性能均極為優良。
公會堂面積有一二三七坪,建築物總坪數則有三一八五坪
它的主要特色是建築式樣採極自由的形式
並具有西班牙回教式建築風格
其空間可容納人數,也僅次於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公會堂而居第四位。
到了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
台灣省受降典禮便在公會堂舉行,當時場面極為盛大
受降典禮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受降
日方投降代表則由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等人代表出席
從此以後被日本人統治五十一年的臺灣,正式重返祖國懷抱。
光復後「公會堂」更名為「中山堂」並由台北市政府接收
內部的「大集會場」、「大宴會場」「普通集會室」
也同時改為「中正廳」、「光復廳」、及「堡壘廳」。
其後中山堂的主要功能之一即為召開國民大會之場所
並且成為政府及各界舉辦重大集會之空間。
中山堂在過去歲月裡,經常為政府接待外國貴賓的場所
其中最受矚目的有美國前總統尼克森、韓國前大統領李承晚
越南前總統吳廷延、菲律賓前總統賈西亞、伊朗前國王巴勒維等外國元首訪華
均在此舉行國宴,此外中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及中華民國第二、三、四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大典也都在此舉行
由於這些珍貴歷史突顯了中山堂的特殊地位
嗣經內政部於民國八十一年將中山堂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引用自http://w2.csh.taipei.gov.tw/03history.asp)
【漫遊】
沿著延平南路續行,在接近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斜對面的停車場出入口
就會看到一塊「清台灣巡撫衙門舊址碑」
這裡曾經是台灣政治的中心,這段歷史要從清朝末期說起...
『台灣巡撫衙門是清領時期台灣地位最高的衙署
與行政地位居次、位置鄰近的台灣布政使司衙門遙遙相望
依據舊址石碑內文的記載
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時期選定在北移後的臺灣府(今臺中市)橋仔頭建造臺灣省城
完工前劉銘傳續留台北延平南路、武昌街口所建之巡撫衙門
故延平南路舊稱為撫臺街
以至於日治時期建於延平南路上的「大和町洋樓」被後世冠上臺北撫台街洋樓。
後繼任巡撫邵友濂將省會由建造中的省城移往臺北府
於承恩門內構築巡撫衙門,耗資五萬七千六百五十三元
歷經兩年方告落成,分文武兩部,規模宏偉,為台灣官廳之冠。』
『1887年,當時統治台灣的清帝國設置臺灣布政使司官職。
1889年於臺北府城西門內的西門街北側,建布政使司衙門
1895年5月乙未戰爭初期,該布政使司亦為台灣民主國的總統府
不過只維持十數天。
1895年6月日本進駐台北並佔據該布政使司衙門
17日舉行據台始政式典禮,也代表開始展開長達50年的日治時期。』
從這段敘述就可以知道,台灣巡撫衙門在清末時期就是台灣的最高行政機關
短暫成立的台灣民主國則以布政使司衙門為總統府
只不過這個總統府撐不過一個月就被日軍攻下來了
(後來在台南的大天后宮恢復台灣民主國總統府)
而日本治台初期,也以布政使司衙門為總督府的辦公場所
直到1919年,新的台灣總督府廳舍(今總統府廳舍)完工為止。
1932年,布政使司衙門被拆除,開始興建「台北公會堂」
於1936年落成,這也就是今日中山堂的前身
台北公會堂,因面臨全面戰爭爆發初期
因此建築採簡單、明朗設計概念。
該建築採取1930年代流行的現代折衷主義樣式
使用鋼骨水泥結構,外表貼由北投窯場所生產的淺綠色面磚
不過兩柱與門面,仍有古典圖案之裝飾。
另外,公會堂特色為採取台灣難得一見的中東阿拉伯拱窗及台灣陶瓦
而運用北投窯場面磚貼出的各種多端變化花紋則是另一項獨具特色。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台北公會堂後更名為中山堂
此後,這裡成為召開國民大會及政府接待外賓的主要場所
隨著時代的演變,古老的建物慢慢褪去肅穆的氣氛
現在的中山堂不僅是藝文表演或展覽的熱門地點
也引進了咖啡館與簡餐店,是民眾喝下午茶的好去處
台北市中山堂交通便利,搭捷運板南線到西門站
出站步行3分鐘即可抵達,附近不少景點值得順道一遊
有年輕人最愛的西門町,也有中年人或長輩回憶的紅樓
撫台街洋樓、承恩門等古蹟名勝也在不遠之處
稍微走點路,二二八紀念館與台灣博物館也是消磨時間的好地方
在城中區散步,別忘了串連這些景點,來趟漫遊的行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