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開基天后宮創建於明永曆十七年(西元1662年)

位於當時鎮北坊德慶溪出口南岸的水仔尾

是本市最早興建的媽祖廟,故以開基冠稱。

鄭成功治台後,感恩昔日媽祖庇祐鄭軍順利登港

將開基天后宮易茅為瓦,易寮為廟,冠以「開基」。

因為不及大天后宮的規模及寬敞,俗稱「小媽祖廟」。

進入清朝統治後,改稱為「開基天后宮」

乾隆三十年,時任福建分巡台灣道的蔣允焄捐修該廟,使其更具規模。

乾隆四十二年,臺灣府知府蔣元樞又予以修建

使之成為一間三進的建築,並贈與一尊「傾聽觀音」在新建的後殿供奉。

這尊觀音乃蔣元樞所獻的「府城三大觀音」之一

另外兩尊則在祀典武廟與大天后宮中。之後歷代亦有所修建。

日治時期,在日本大正十五年(1926年)時因廟宇年久失修

故境內居民們集資重建。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該廟受盟軍轟炸而毀損甚重

於是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進行重修

而六十七年(1972年)時,該廟有所改建,增添了繁複的表面裝飾而成今貌。

今之開基天后宮,是一座二進縱深式建築,坐東朝西。

第一進為前殿,第二進為帶拜亭的正殿

但因拜亭與前殿之間,沒有內埕分隔,渾然成為一體。

正殿供奉媽祖神像,在右配祀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神像

第三進為後殿,祀觀世音菩薩。

天后宮內存有古匾數方,如:

清乾隆四十四年的「海天福主」、嘉慶十三年的「慈慧」

以及道光二十年的「天上福星」等

其中尤以文苑書畫家一峰亭林朝英手書,筆力勁秀,最為人稱道。

此外,殿內一對石雕蟠龍柱,以三爪降龍為紋,樸拙簡練,刀法渾厚有力

不僅是天妃時期的代表,也是石雕藝術的佳作。

(引用自http://tour.tnc.gov.tw/scenery/index-1.php?m=&m1=5&m2=15&id=123)


【漫遊】

初次造訪台南的外地人,如果想去「天后宮」的話

一定都會遇到一個困擾,那就是不知道要去哪個天后宮才好

台南市冠名天后宮的廟宇不勝枚舉

但要說到歷史最悠久的,那就是自強街的「開基天后宮」

明朝永曆年間,鄭成功由鹿耳門橫渡台江

從水仔尾一帶進入德慶溪,在禾寮港登陸後紮營於尖山

隔著德慶溪與普羅民遮城的荷軍對峙

之後的歷史發展大家都很清楚了

開基天后宮便是鄭成功治台後修建而成的





其實像我這一輩的台南人大概也很難搞懂這些天后宮的差異性

但老一輩的台南人就不會被混淆,因為他們都還記得那些古地名

像我父母都從小在舊城區長大

(老爸在五條港,老媽在鎮北坊)

平常講到台南市區地名的時候,經常都是說古早時代的俗稱

所以提到開基天后宮就是說「小媽祖廟」

我媽媽就是在小媽祖廟前的自強街出生,在這裡成長

直到與我爸爸相遇,結婚之後才搬離這個地方

記得老媽常常提到小時候附近的大排水溝(德慶溪)常常下個雨就淹水

只是隨著德慶溪箱涵化沒入地下後,這樣的景象是再也看不到了

(我對德慶溪的印象只在國中校歌裡有出現這個名詞)

開基天后宮前的路已經不叫做大銃街(或小媽祖街)

老媽童年時期生活的住所也已經不復存在

但她直到現在還是很習慣稱自強街為大銃街(用台語發音喔!)





很多府城的古地貌都已經消失(或被隱藏)

唯有透過地方耆老的口述來與古地名做聯結

我們才能想像出原來自己生活的地方曾經有過這樣的變化

走在這個古老的街區,開基天后宮不只是一個古蹟景點

而是我們與長輩兒時生活直接連結的一種感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LDdog0321 的頭像
    OLDdog0321

    OLDdog0321的部落格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