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創建於明永曆十七年(西元一六六三年)

位在當時的承天府寧南坊的鄭氏家廟

原是鄭經所建,用以奉祀延乎郡王鄭成功的專祠。

清廷據臺時,為顧及隱晦,改稱鄭氏家廟

又名昭格堂,成為鄭氏開臺第一座家廟。

閩式平房,二進,磚牆木構造,沒有燕尾翹脊的前殿

明間退凹,中央開雙扇大門,是祭典時的主要通道

牢時門檻上多安柵欄,由左石側牆上的單扇小門出入。

正門門楣上懸匾一方,直寫「鄭姓宗祠」四字

進入門內,又見橫寫的「昭格堂」匾一方,與正殿楹聯相互呼應

進入臺灣日治時期之後,由於大正八年進行市區改正而拓寬廟前道路

導致該廟門前有部分被拆除。

而到了昭和五年,適逢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

鄭氏家族則組成了臺南鄭氏宗親會並發起募款,於兩年後完成該廟的整修。

二次大戰結束進入民國時期後,1961年因延平郡王祠重塑鄭成功神像

原本由蔡心雕塑於1947年的樟木神像則移祀至此。

1983年因廟前道路再次拓寬,該廟前面便改建為牆門

此外鄭氏家廟則改稱為鄭氏宗祠。

之後2000年再次整修竣工,而2002年4月29日則正式改名為「鄭成功祖廟」。





【散步】

從中正路的土地銀行右轉忠義路,第一個看到的古蹟就是鄭氏家廟

鄭經在明永曆十七年(1663年)從金廈來到臺灣後

隨即建立了祭祀其父的「延平王廟」

後來明鄭滅亡之後,施琅曾來此處祭拜鄭成功

但後來鄭氏族人被迫遷回中國大陸

當時的政治氛圍使得居民不敢公然前去祭祀鄭成功

導致該廟一度被兩個姓許和姓蔡的官役佔去

直到乾隆三十六年才由士紳鄭其嘏等人贖回重修

並改稱「鄭氏大宗祠」,又稱「昭格堂」,而之後數年也有數次整修過

由於鄭氏家廟是屬於私人的宗祠

所以和一般廟宇不同,沒有香客出入

與香火鼎盛的三官廟、五帝廟為鄰

凸顯出鄭氏家廟所特有的清幽寧靜的氣息





廟旁的小巷子,在清領時期稱為「五帝廟街」

往巷弄裡走到盡頭,可以看到另一間古蹟‧報恩堂



『建於咸豐十一年(西元一八六一年)

位於當時府治東安坊右營埔,是先天派齋教的祖堂。

創建時為一簡陋草堂,同治五年(西元一八六六年)重修。

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八年)信徒們為永久計

仍集貲鳩工重建,改為瓦石構造的齋堂

光緒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九六年)日本人徵收報恩堂改建臺南醫院

主事鄭良謨遂利用補償費和信徒捐款,遷建至現址。

臺南報恩堂有「台南最美好的傳統木造建築物」美稱。

為一二進兩廂房的規模型制,入口為單脊板瓦屋頂的有罩牆門

門內為前庭。第一進為前堂,第二進為正堂,供奉觀音佛祖與教祖

堂內木雕精緻,尤其是柱邊的花罩及八卦月門更是古色古香。

堂前帶一座捲棚拜亭。第三進為後堂,供住居使用。』





在這個小小的區塊裡有著四間廟宇祠堂

可見得這裡也曾經是個熱鬧的街坊

中正路在日治時期是商業活動熱絡的「末廣町」

現在已不見昔日榮景,緊鄰在旁的五帝廟街也跟著歸於平淡

許多台南舊城區的古巷弄,都有著繁華落盡的故事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