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昆沙宮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按鄭氏時期
土墼埕保是今之地方法院、電力公司、監獄及南區石橋、昆沙、小西等里一帶
原屬萬年州(鳳山縣)有廟宇三座。
據台灣府志寺觀(宮廟)篇記:
「慈濟宮在鳳山縣者,一在安平鎮,一在土墼埕」
「關帝廟在鳳山縣者,一在安平鎮、一在土罊埕。昆沙宮在鳳山縣土墼埕」
前者慈濟宮及關帝廟均在雍正年間前後廢毀。
僅存昆沙宮為當時鳳山縣土罄埕保唯一之廟宇。
本宮廟址原先建於前清軍裝局(道台及府台軍裝倉庫)
座東向西,正面臨海,據續修台灣縣志城池篇記載:
「自小北門東旋至南小門止,盡植刺竹,西面衝海波不植竹
建大砲台二座,北砲台一座在小北門口臨海,南砲台一座在今之小西門前臨海」
光緒廿一年日本佔台,將前清之軍裝局改為刑務所,兩年後日本政府徵收廟址
逐被折除建築刑務所宿舍,今之看守所前至監獄大門口前面宿舍一帶皆是也。
從此被迫遷入現址。購買舊式民房之材料,暫建公厝以祀本神。
直至民國十九年,因震災崩塌而重建
光復後於民國卅六年重修,同年舉行遷建後首次祈安清蘸。
經三十餘年歲月,因大殿歲時侵入,棟樑朽壞,雨漏壁林,丹粉陳暗
復格局狹隘,思更新而式廓
經管理委員會屢次開會集議,在民國六十八年拆除
即行動工興建,歷時八載,於民國七十六年完成
使本廟凌駕舊日之壯觀,廟貌堂皇,氣象煥然一新,香火鼎盛。
其中在下太子昆沙宮有一對剪黏是聘請廣東汕頭何金龍先生來台製剪黏。
【漫遊】
上回走訪草仔寮的沙淘宮,事後在搜集資料時
發現了這麼一段敘述:
「沙淘宮主祀中壇元帥,也就是三太子李哪吒,府城人都稱為『頂太子』
與南邊同樣崇奉太子爺的昆沙宮作一區別,後者則稱為『下太子』。」
台南市舊城區裡一些廟宇有所謂的「頂、下之分」,都是祭祀同一位神明
例如崇祀保生大帝的興濟宮被稱為「頂大道」
位於西門路與府前路交岔口的良皇宮則被稱為「下大道」
在鎮北坊文化園區裡也有頂土地公廟和下土地公廟
這種區別在於其地理位置,如本文所提的昆沙宮
它和沙淘宮同為明鄭時期的古廟,建廟歷史不相上下
其相對位置在沙淘宮的南邊,因此才被稱為「下太子廟」
不過,關於昆沙宮之名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
「崑明太子為南明諸王朱氏子嗣,是一個總稱,供奉神牌位
明朝之前為廟、殿、壇、祠..
清朝以後才出現宮、堂、館..
康熙帝佔有台灣後,府城許多寺廟就改為「宮」字
所以下太子廟則改為崑明宮
「崑」為崑崙山的簡寫,代表神州唐山,而「明」則為明朝
因為崑明宮裡有個「明」字,清廷以為是反清復明的幫會,而被清廷鷹爪盯上
裡面肖像神位被破壞後,才把「明」字去掉,而以「沙」字取代
下太子山城是黃土所鑿成的山城
每到七、八月颱風天,黃沙滾滾,塵土飛揚,所以才以「沙」取代「明」字
到了日治初期,日本警察覺得這座山城怪里怪氣
山不像山,城不像城,感到礙眼,又因為都市改造計畫,而有意拆除
土鑿城拆掉後,因為山城不存在,所以把「崑」改為「昆」字
自此昆沙宮延用到現在。」
在清領時期,以昆沙宮為中心,這裡的街坊稱為「下太子街」
和鄰近的福安宮街、良皇宮街同屬第十六保甲區
進入日治時期後,昆沙宮的原址被政府徵收
改建為刑務所宿舍,昆沙宮才因此遷建至現址
台灣府城的小西門今已遷移至成大校園裡
城門之內的昆沙宮仍舊存在
走訪附近的小巷弄,蜿蜒曲折的路徑仍保有古風
大部分的民宅都已經是鋼筋水泥的建築
僅存少數的老舊日式建築和磚瓦民房
在歲月的腳步聲中,也已經人去樓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