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台灣於日治時期設有廣播電台五處,由台灣放送協會主管其事
並於台北、板橋、台中、台南、嘉義及花蓮設有放送局
其中台北放送局於一九二八年(日昭和三年)即開始播音
而花蓮放送則至一九四四年(日昭和十九年)才運作。
民眾若欲收聽廣播,必須向放送協會辦理收音機登記,並繳月費始可。
有些都市之公園內亦設有播音亭,中國廣播公司台南台之前身為台南放送局。
自從外部觀察,在造型式樣方面,鋼筋混凝土造,外牆面貼淺色瓷磚
搭配深色面磚為窗框、水平飾帶的台南放送局很明顯的不屬於西方歷史式樣
在處理上更非一般公共建築常用之對稱方式
亦不強調其紀念性,反而像是一棟應用某些現代主義元素之過渡式樣洋風住宅。
整棟建築從外貌上看似可分為中央及東西三段量體
門廊位於中段由兩根圓柱與兩根方壁柱所支撐
屋頂有三坡類似半個廡殿頂,屋簷每面有五個托架承接出簷。
主屋身於東西兩段一樓均開長方形窗
牆上外框為圓角處理,於一、二層之間有一水平板可當作此窗之雨庇。
二樓於東半部東北兩面也是長方形窗,但有雨庇處理
雨庇之上各有四個圓高窗;於西半部西北兩面則為八角形窗。
門廊所在之主屋身中段二樓於北面亦開長方形窗
但窗上有一小挑簷,上舖屋瓦。
主屋身之東半段量體比中段略大,屋頂也不相對突出
為一四角攢尖,尖頂有一裝飾,日人稱為立物。
中央與西段之屋頂合一,看似由東段之攢尖頂長出半個廡殿頂。
台南放送局的外觀,不是採用一般公共建築常用的對稱形式
亦不強調其紀念性,反而像是帶有現代元素的洋風住宅的風格。
由於是鋼筋混泥土所建,放送局全棟建築外觀均貼上不同顏色面磚形成一大特色
綜觀台南放送局整棟建築,規模雖不大,卻可見設計的創意。
而雨庇、屋簷與面磚水平帶強調的均是水平線條
此與大面積之開窗均為現代主義之手法
為台灣建築邁向現代主義的一個過渡作品。
(引用自http://tour.tainan.gov.tw/pda/View/DealData.aspx?SN=406)
【漫遊】
參觀完愛國婦人館,我們騎車轉個彎來到大南門公園
以前曾經帶ROSE登上大南門的城門之上
但這次我們要去參觀的是最近才開放的「原台南放送局」
「台南電影書院...這是放電影的地方呀!」
「以前是中廣台南台,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台南放送局。」
「喔!就像是台中放送局那種機構嘛!」
「不過這是重新翻修後才開放的,以前都不能入內參觀。」
台南放送局是日治時期全臺灣位處最南端的放送機構
播送範圍以台南及高雄為主,統轄「放送所」和「中繼收信所」兩個單位
其設施類別最初為「官設」後改升為「官廳」,並受臺灣總督府所管轄。
二戰後,台南放送局於民國34年10月18日由國民政府正式接收
幾經改制後由中廣接管,並編入組織改稱為「台南廣播電台」
隨著時代的演進與設備的新增汰換,更能妥善發展廣播業
由於都市環境變遷與都市重劃
中廣台南臺在大南門「公八」預定地併入「臺灣府城大南門」古蹟區的條件下
於民國86年遷出大南門公園
民國89年5月由臺南市文化基金會進駐「原臺南放送局」使用至民國94年9月。
民國90年7月,「原臺南放送局」經由臺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
民國101年與台南藝術大學合作,再利用為「台南電影書院」。
「妳看這張節目表,這裡放映的電影多為紀錄片或藝術電影。」
「我覺得蠻不錯的耶!附近的居民有空的時候都可以來這裡看免費的電影。」
我們走進大門,正前方的牆上貼了許多老電影的海報
左手邊的室內空間放了很多小學教室常見的桌椅
還展示一台相當有歷史的電影放映機
我猜想這裡可能是用來舉辦講座之類的空間
往樓上走去,狹長的走廊盡頭是一間和式房
好像有人在使用中,所以我們沒有走進去
走廊旁邊還有兩間小房間,就是以前中廣的錄音間
裡面有些展示物,還放了好幾張復古風十足的唱片(封面)
「小虎隊、草蜢隊、劉德華、張國榮...都是我們中小學時期的當紅偶像嘛!」
「還有洪榮宏、阿吉仔、葉啟田...我會唱他的歌耶!」
「怎麼妳會唱台語歌?」
「我小時候蠻常聽爺爺奶奶唱台語歌,就學會了。」
說著說著,ROSE還真的唱了段葉啟田的台語歌
我不甘示弱,回唱了劉德華的「如果妳是我的傳說」
(這是我第一首練會的劉德華經典老歌)
看看這些展示的唱片歌手,也只剩華仔仍在演藝事業的顛峰了
走下樓,有工作人員請我們留個資料
以後這裡有辦活動或播放電影的資訊都會mail給我們
市政府不僅與學術單位合作,使古蹟得以活化運用
也和參訪的民眾有互動,讓人不是到此一遊而已
這樣一來,原台南放送局的價值就能跟著時代腳步,繼續傳承下去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