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根據清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
臺灣知府蔣元樞的《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所繪
城隍廟原是一座四殿兩廂房式的廟宇建築。
除第一進頭門外,依次是正殿、後殿及大士殿。
大士殿的右側,設有紀念臺灣知府蔣毓英的蔣公祠。
頭門目前並建有稍高的戲臺一座。
平面上看,已較《重修城隍廟圖》碑上所刻的規模寬大。
今天所見的臺灣府城隍廟,坐北朝南,是歷經多次修建的結果。
廟前原有寬廣的廟埕,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劃為道路用地
一九八二年,青年路拓寬為十五公尺的道路
使得前殿緊臨道路,成為臨衝的廟宇。
平面配置成二開間的三殿兩廂房形式。
前殿與正殿間有拜亭連接,除亭的兩側狹窄的天井可以採光外
兩殿幾乎已成為一體。
從中央大門入口檯頭仰望,高懸的匾額上題有碩大的「爾來了」三個字
象徵著城隍爺無上的權威,也是臺灣府城三大名匾之一。
進了大門回首仰望,又見超大型的算盤高高地掛在門楣上方
用來算是非,昭天理,觀人棄惡為善的。
(引用自http://tour.tainan.gov.tw/pda/View/DealData.aspx?SN=318)
【漫遊】
明清以後,幾乎各地官署附近都設城隍廟
地方父母官新上任,要先到城隍廟舉行奉告典禮才赴任
而民間城隍爺信仰是護國祐民之神,也是賞罰分明的司法神
能「司陰陽,察善惡,辨是非,定功過」,全台至少有8、90間城隍廟。
台南的台灣府城隍廟,相傳建於明永曆二十三年(西元1669年)
在當時東安坊郡署的右側,時稱承天府城隍廟,是台灣最早的官建城隍廟。
清康熙三十二年(西元1693年),改稱台灣府城隍廟,是最早的整修文獻紀錄。
在府城隍廟旁、靠近早餐店的這一側,設有一塊「台灣府署遺址碑」
台灣府署是清朝雍正年間所成立的台灣最高行政機關
然而現在卻沒有任何遺留下來的殘跡可以考據
就連遺址碑所設置的地點其實也不是府署的原址
從一些文獻資料來看,台灣府署的現址應該在青年路與衛民街之間
歷經幾百年來的政權更迭所進行的破壞與建設
時至今日,台灣府署已經連一片一瓦都無從追尋了
相形之下,府城隍廟卻依舊存在
或許是民間信仰的力量比較強大,官方很難動搖人民的宗教立場
儘管廟宇本身的規模經過多次道路徵收而被迫縮小
府城隍廟走過風雨飄搖的三百年歲月,始終在此屹立不搖
從府城隍廟到民權路口的這段路,古街名稱為亭仔腳街
當年馬雅各在五條港宣教失利,被迫離開後,就是在此重起爐灶
當時行醫傳教的場所是「舊樓」,有別於後來新蓋的新樓醫院
如今舊樓已不復存在,但新樓醫院對台南人的影響依舊深遠
19世紀末的亭仔腳街是傳統信仰與西方宗教雜然並陳之地
到了21世紀,這段路仍然可看到廟宇與教會相鄰的景象
亭仔腳街從古至今,儼然是宗教信仰自由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