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保西宮在台南市中區,舊乘所謂(西定坊草仔寮)代天府做東朝西臨海
固有(蕃薯港)稱號,明清之際康熙五十九年初篆台灣縣誌以載之。
創建年代康熙五十七年間,廟祀『葉、朱、李』三府千歲
得三姓並存而屢顯神恩,顧老有言神始於(草垵)為漳泉之舊里
其間嘉慶五年維新廟貌,舉人張文雅肅獻【威鎮海疆】宏匾彰顯神功。
道光年間至日據民國三十八年先後重修
歲值民國六十七年再於重修舉行建醮科儀。
朔於葉朱李三府千歲殿基於本廟二十餘載
乾隆十七年間大陸流放王船於當今市郊濱海,灣裡、喜樹等海域
由當地拾獲,故當地士紳協調之下,喜樹萬皇宮(供奉金身)建廟佑護鄉民
灣裡萬年殿供奉(來台王船)建廟祀之。
保西宮主神三府千歲,建構不同於兩廟之處
後殿配祀護法(文武將軍),前殿配祀(駕前蘇將軍、左右仗板爺)
形成古代衙門辦案體系,有別他廟以主神端坐【公案桌】直接受理辦公之景象。
(引用自http://www.vrbyby.com.tw/tw/scenery_view.php?tbname=scenerys&serno=765)
【漫遊】
與沙淘宮僅有一巷之隔的保西宮,同樣位於草仔寮這個歷史古地上
廟前的道路在清朝時期稱為「保西宮街」
和「草仔寮街」比起來,明顯寬敞許多,而且道路兩側皆有住家
讓人難以想像的是,這裡曾經是府城最熱鬧的廟埕商業聚落
清朝時期的保西宮前是五條港之安海港的上游支港─「蕃薯港」流經之地
顧名思義,蕃薯港的輸出貨物主要就是蕃薯,另外還有蔗糖
五條港的歷史舞台在清朝最興盛的雍、乾、嘉三代是最顛峰的時期
當時的商業活動以河港貿易為主,這也是保西宮街坊形成的開端
進入日治時期,五條港早已淤塞,消失在都市化的街道中
1928年3月26日,保西宮前的西門路蓋了一座戲院「宮古座」
為一仿寺殿式樣的日本建築,在當時是台南市規模最大的戲院
一些重要的活動也多以此作為會場,如知名日本歌手李香蘭曾在此演唱。
舞蹈家蔡瑞月曾在此受舞蹈啟蒙,也曾在此表演
文藝活動的興起也帶動保西宮周圍的產業發展
例如服飾材料、裁縫店、旅館、咖啡廳、酒吧…這些店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1946年改名為延平戲院後,電影成為民眾最大的休閒娛樂
這裡的位置相當靠近中正路,附近電影院比比皆是
於是這一帶成為台南最熱鬧的商圈
1979年,充滿日式風格的宮古座舊建築被拆除
嶄新的現代建築─「延平商業大樓」落成
結合圓典百貨與延平大戲院,這裡成為人潮洶湧的商圈
小時候我也曾經和家人來逛過圓典百貨,但是印象並不深刻
(還是東帝士比較合我這一世代的胃口)
當我開始對這附近的歷史產生興趣後,圓典百貨早已歇業
延平大戲院也停止營業,徒留過去的美好時光在人們的記憶中
隨著商圈的沒落,保西宮廟埕的商業聚落也隨之蕭條
大部分的店家都已經遷走,招牌卻依舊懸掛於此
似乎是為曾經繁華一時的保西宮街留下見證
從蕃薯港到宮古座,跟著延平商業大樓歇業而劃下休止符
走過三百年歲月的保西宮,仍在這塊土地上屹立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