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媽祖樓天后宮自編沿革是依據清乾隆二十年(西元一七五五年)

保存至今的「聖奠鯨波」古匾為創建年代,距今已有二百四十五年

但清乾隆十七年(西元一七五三年)德化進士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時

即已載有媽祖樓街(今之忠孝街)

也就是說在二百四十七年以前即已有媽祖樓。

此地原為清領時期台灣軍工道廠之出口河道,名為「哨船港」

亦是台灣府城西定坊外五條港北方河道

廟址原是一供水手休息之工寮


相傳先民自中國移居斯地時,由湄州攜媽祖香火來到本地

將香火安放在工寮閣樓上,未幾其人離去而把香火遺下

其後里民及往來五條港之船隻於常夜間看見香火發出毫光

引導船隻平安航行,眾皆驚異非常

紛謂乃媽祖靈威顯象之故。

遂於乾隆二十年(西元1755年)糾眾集資建廟

因媽祖香火安奉閣樓上,故而命名為「媽祖樓」,創建者不詳

今廟貌古意盎然,正殿之銅鑄龍柱與後殿礦石龍柱皆為工藝瑰寶。





【漫遊】

從兌悅門進城,沿著老古石街(信義街)而行

通過金華路,繼續在這古巷中挺進

雖然是很狹窄的小巷子,但在清朝時期這裡可是五條港的河道之一

來到康樂街與忠孝街的交岔口,忠孝街的盡頭就是媽祖樓天后宮





和許多舊城區的古廟一樣,媽祖樓天后宮也曾經是河道流經之地

清朝時期此地的古名稱為「哨船港」,廟前道路就是「媽祖樓街」

是當時台南府城的「五條港」往來漁民、官兵信仰中心

哨船港的命運和五條港一樣,因河道淤塞而沒落

康樂街開通後又將媽祖樓街(忠孝街)一分為二

媽祖樓天后宮也慢慢沉寂下來,成為一般人眼中的尋常小廟





近年來,媽祖樓天后宮因台南市政府積極重振開台聖王鄭成功精神

如火如荼推動一系列「鄭成功文化節」、「延平王祭」等文化活動而聲名大噪。

因為開台聖王鄭成功之金身之前並未奉祀在延平郡王祠

而是流落民間四、五十年,並寄祀在媽祖樓天后宮

如今去到媽祖樓天后宮,已見不到國姓爺鄭成功的神像了

而國姓爺為何會出現在媽祖樓裡,則是一個曲折的故事,得從蔣介石說起:


『一九六○年代,蔣介石至台南視察,見到延平郡王祠內供奉鄭成功的神像

認為鄭成功為開臺英雄,被當成神明膜拜並不恰當。

此話一出,即被善於揣摩上意的官員奉為聖旨

於是鄭成功神像便開始流浪在外,由信徒輪流供奉。

但時間一長,神像竟不知去向

直到2005年才被找回來,暫時供奉於開山王廟的交陪廟宇媽祖樓裡。

神像經過半世紀的流浪,終於在2008年2月17日回到延平郡王祠安座。

而鄭成功與媽祖短暫地同在一個屋簷下

可謂是神明之間的義氣相挺了,充分展現「交陪」二字的真意。』





以前去延平郡王祠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鄭成功的神像是否存在

如今知道了這則軼聞,倒覺得挺有意思的

原來鄭成功曾經在外流浪,有家歸不得啊!

在那個政治氛圍高度敏感的年代,連國姓爺也不得不低頭


來到媽祖樓天后宮,可以欣賞古廟的建築之美

正殿有一般廟宇難得一見的彩繪龍柱,正門上有亮麗彩繪

還有洋人造型的「憨番扛廟角」,這在台南廟宇中相當罕見

別忘了在附近的巷弄裡走走,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