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四草砲臺,創建於道光二十年(西元一八四O年)

位處臺灣府城西側,安平大港外海

原有沙洲一線,南北環連洪抱,形成臺江內海。

中央有缺口一道,俗稱安平口,將沙洲分成南汕與北川。

南汕以一鯤身的安平為起點,同南延伸

高低起伏,像一個挨著一個的魚身,串聯成七個鯤身嶼

北汕以四草為首,同北伸展到海龜線。

惟由於地形變異,事過境遷

今之四草砲台與國校為鄰,留下一道長118.6公尺,寬約1.62公尺

厚1.25公尺的城垣,供人憑弔。

城垣內定宗白相間的卵石堆壘;城垣外側用井然有序的花崗石條丁順砌成。

城垣上,每隔六到八公尺不等,有圓形的磚砌砲孔,其達十三個

砲孔的內外直徑約為八十四公分

中央部分略為收縮,約在八十四到七十七公分之間。

砲孔間,牆頂上,古榕盤錯,根莖交集,盎然古意

刻劃著時間的痕跡,也道盡了歷代捍衛臺江的血淚和心酸。

砲台前方的「大眾廟」,廟後是珍貴的「紅樹林保護區」

而砲台周圍則是一望無際的鹽田和魚塭。

最早的砲墩形式,原是臨時性的砲墩

西元1841年(清道光21年),犯患頻傳

基於防務之需,四草砲台因而修建為較永久之形式,以防英軍入侵。

在西元1969年時,因為強烈颱風來襲

南段牆垣被海水沖毀達一個砲洞以上,後來才將倒塌了的石牆按原材料修復。

目前砲台之上攀生不少老樹,樹根錯結

與砲台之牆體形成十分特殊之景觀。

(引用自http://tour.tainan.gov.tw/pda/View/DealData.aspx?SN=314)





【漫遊】



近幾年來因「水上綠色隧道」而興起的四草

原先已經規畫為「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

三年前更進一步升格為台江國家公園

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也有悠久的歷史文化

四草的故事,要從十七世紀中葉說起...





四草古名為北汕尾島,位置正處台江內海咽喉

控制北方鹿耳門港及南方古安平港

地形險要,是當時的商務主要據點及軍事重鎮。

1624荷蘭人的聯合東印度公司到台灣本土最先落腳處

並在島上建立商館及城堡。





當時高舉反清復明大旗的鄭成功,與清軍在陸地上的對戰是節節敗退

擅於海戰的鄭成功,最後鎖定了台灣做落腳之處

準備在此整軍經武儲備戰力,以期來日攻回中原本土

於是,1661年鄭成功由鹿耳門港登陸北汕尾島,在此與荷蘭人展開激戰





死傷慘重平添無數白骨,北汕尾島也因此役而成為名垂史冊的古戰場

時至今日,在四草大眾廟後方仍有一座「荷蘭塚」

就是埋葬當年在此戰死的荷蘭人遺骨,為那段動盪的歲月留下見證





在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之後,他也沒有完成反攻大業就英年早逝

其後人也無法守成,台灣落入清朝政府之手

清廷治台是以封閉保守的方式去進行,並沒有很積極地建設台灣

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本土的外患不斷,幾乎都是沿著河口攻入

清廷才驚覺到海防的重要性,沉寂近兩百年的四草於此時再度浮上歷史舞台





當時的臺灣兵備道姚瑩於1840年修築了俗稱四草砲臺的鎮海城

同時也修築了位於安平的安平小砲臺

分別拱衛安平大港之外港「四草湖」的北岸與南岸

然而之後隨著駐軍調離、四草湖外港被廢,該砲臺遂因年久失修而坍毀。





二次大戰結束進入民國時期後,1951年鎮海國小在殘存的牆垣西邊建立校舍

四草砲臺所剩部分便成了學校外牆。

1969年,因颱風來襲導致南段牆垣倒塌,後來在1977年修復。

近年曾再整修,而呈現今天的樣子。





隨著觀光旅遊風氣的盛行,全台獨一無二的紅樹林綠色隧道成為四草一大賣點

台江國家公園的成立更讓四草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

來到四草一遊,除了欣賞豐富的自然景觀外

這裡還有一座被遺忘的四草砲臺

它紀錄著四草當地數百年來的歷史痕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