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國姓爺鄭成功來台驅荷成功

隔年國姓爺鄭成功去世後

府城居民為感念鄭氏來台驅荷、開疆拓土的功績與精神

便在今延平郡王祠之處立廟奉祀國姓爺

爾後因顧慮清政府,而不敢光明正大奉祀國姓爺

而以「開山王廟」稱呼

延平郡王祠中珍貴文物豐富,尤其為數眾多的清領時期楹聯

包括原廟創建者沈葆楨手書

筆力雄渾、意義雋永,仍極具歷史價值。

位於祠旁的「民族文物館」收藏著許多台南文物:

1樓主要陳列史前文物,說明台灣與中國的地緣關係,及先民生活的演進過程。

2樓所展覽的多為台南歷史文物

包括與府城相關的先賢,例如鄭成功、沈葆楨等人的畫像或遺墨。

此外,舊日府城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街牌、眠床、地契、銀票等均有陳列

讓人深入了解先人生活起居狀況,十分值得一遊。






【漫遊】

我一直到這幾年才發現一件事:延平郡王祠竟然不是古蹟!

以延平郡王祠的名氣與歷史,我從小就誤認為它應該和赤崁樓同一等級

沒想到別說一級古蹟,連三級古蹟的列表中也找不到延平郡王祠

知道這件事實我還蠻訝異的,就去研究其古蹟失格的原因

才知道是在一次重建中該廟被改建為鋼筋水泥的中國北方式建築

失去原來福州式建築的風貌,所以在後來並未列為古蹟。

直到了民國九十九年7月21日,才被指定為臺南市第九座歷史建築。






延平郡王祠歷經多次重建,早在明永曆十六年(1662年)時

當地百姓們便建有一座小廟祭祀延平郡王鄭成功

而在清治時期因有政治上的顧慮,所以使用「開山王廟」之名來稱呼此廟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牡丹社事件

清廷派福建船政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

沈葆楨來臺後,接受臺灣府進士楊士芳與臺灣知府周懋琦等人的稟請

與閩浙總督李鶴年、福建巡撫王凱泰與福建將軍文煜等人一同上疏

追諡鄭成功,建立專祠與編入祀典中




朝廷批准後,工程在同年三月動工,秋八月完工。

工程耗費銀7400兩,聘請福州師傅前來營造

材料也全來自福州,而成為一福州風格的建築。

{###_oldog/213/1061109226.jpg_###}



在日治時期時,因鄭成功具有日本人血統亦受到日人敬重

因鄭成功與日本有血緣關係,所以延平郡王祠被保留

於明治29年(1896年)7月改名為開山神社

明治30年(1897年)1月列格為縣社,同年起每年2月15日舉行例祭。

之後並增建了日式的拜殿與鳥居,但大致建築仍維持原本的福州風格

直到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將其改建為中國北方宮殿式的建築

失去舊貌的延平郡王祠也就此喪失古蹟的名份





記得以前延平郡王祠是要購買門票的

似乎是這幾年才取消購票規定

而且還將原本庭園的圍牆打掉,成為一個開放式的空間

使得延平郡王祠搖身一變,彷彿像個社區公園般容易親近

我想這樣的改變對遊客來說,是不是古蹟好像也沒那麼重要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