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泮宮」代表郡縣之學,而牌坊本身則有表彰(孔子)之意

立於東大成坊外,原是舊時孔廟最外的出入口。

可惜日治時開闢南門路,將石坊與孔廟隔開

原有功能遂逐漸被人們淡忘

許多人甚至不知道那是孔廟的附屬建築。

清乾隆年間,知府蔣元樞重修孔廟時

因見大成的東北方建有高樓(文昌閣)

遂決定在其東南方再建一座石坊,「以壯規制」。

他由泉州採購花崗石材,請當石匠雕造後,運到台灣組立。

這就是今日所見之「泮宮石坊」。

全台孔廟中,僅台南孔廟有這項設施。

泮宮石坊,寬四柱三間,重簷雙脊形式

其建築精神數模仿木構建築的設計

例如:鴟尾雀替、瓦當滴水飛簷等,十分有趣。

坊頂中央置一葫蘆石雕,有辟邪的作用。

而八隻夾柱石獅造形樸拙

坊面上之人物、動物雕刻精巧,都值得細細欣賞。





【漫遊】

位於府中街與南門路交岔路口的泮宮石坊是府城四大石坊之一

比較不同的是,泮宮石坊曾經是孔廟的附屬建築物

日治時期為了開闢南門路,重道崇文坊被移至台南公園

泮宮石坊則就此與孔廟分隔馬路兩側

因此大部分的人都以為泮宮石坊是府中街的門面

殊不知清朝時代泮宮石坊才是進出孔廟的入口

(我也是近幾年才知道這個歷史典故)





孔廟遠在明鄭時期就已經建於現址,當時還沒有泮宮石坊這個建物

是在清乾隆年間才由台灣知府蔣元樞修建而成

提到蔣元樞,必須在此介紹其生平事蹟


『蔣元樞 (1738—1781) 字仲升,號香巖,江蘇常熟人。

祖廷錫,為清代名臣,而以書畫傳家。

元樞係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人,歷任福建知縣、廈門海防同知。

乾隆四十年(1775)四月至四十三年五月任臺灣知府

而四十一年十二月至四十二年十二月兼護理分巡臺灣道。

在任期間,多所創置,如重建府郡木城,培單為複

濱海處增設堞樓炮臺;澎湖西嶼設置燈塔。

又兼理學政,增立澎湖士子應試者為澎字號,歲科取進一名。

復修葺文廟、萬壽宮、大先農壇、軍工道場、接官亭石坊等等

並撰《臺郡各建築圖說》以進內廷,今存,世資為考據珍本。

其治績既洽輿情,士民為立德政碑並建生祠云。』



以前在學校讀到台灣歷史的篇章時,大概從鄭成功開始敘述

中間穿插幾個發動革命的民間領袖(朱一貴、林爽文)

然後就直接跳到清末的沈葆楨、劉銘傳等人物

蔣元樞就是一個被現代人遺忘的清朝官員

(至少在我大學以前真的不知道這號人物)

蔣元樞在台南留下許多建設,時至今日都還存在

府城四大石坊有兩個是由他所建(泮宮石坊與接官亭石坊)

府城的七寺八廟大部份是在他任內開始翻修重建

以及台灣府城中的小西門,也是始建於蔣元樞任內





這樣一位傑出又有建設的政治人物,歷史教科書有提到他的名字嗎?

現在的中小學課本我沒看過,所以不太清楚

但在我那個時代,就如我前文所述

編教科書的人大概認為對台灣有貢獻的清朝官員只有沈、劉二人的樣子


走訪這些古蹟建築的時候,多看一些資料或簡介

或許就會知道你以前從未聽聞過的歷史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LDdog0321 的頭像
    OLDdog0321

    OLDdog0321的部落格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