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泮宮」代表郡縣之學,而牌坊本身則有表彰(孔子)之意

立於東大成坊外,原是舊時孔廟最外的出入口。

可惜日治時開闢南門路,將石坊與孔廟隔開

原有功能遂逐漸被人們淡忘

許多人甚至不知道那是孔廟的附屬建築。

清乾隆年間,知府蔣元樞重修孔廟時

因見大成的東北方建有高樓(文昌閣)

遂決定在其東南方再建一座石坊,「以壯規制」。

他由泉州採購花崗石材,請當石匠雕造後,運到台灣組立。

這就是今日所見之「泮宮石坊」。

全台孔廟中,僅台南孔廟有這項設施。

泮宮石坊,寬四柱三間,重簷雙脊形式

其建築精神數模仿木構建築的設計

例如:鴟尾雀替、瓦當滴水飛簷等,十分有趣。

坊頂中央置一葫蘆石雕,有辟邪的作用。

而八隻夾柱石獅造形樸拙

坊面上之人物、動物雕刻精巧,都值得細細欣賞。





【漫遊】

位於府中街與南門路交岔路口的泮宮石坊是府城四大石坊之一

比較不同的是,泮宮石坊曾經是孔廟的附屬建築物

日治時期為了開闢南門路,重道崇文坊被移至台南公園

泮宮石坊則就此與孔廟分隔馬路兩側

因此大部分的人都以為泮宮石坊是府中街的門面

殊不知清朝時代泮宮石坊才是進出孔廟的入口

(我也是近幾年才知道這個歷史典故)





孔廟遠在明鄭時期就已經建於現址,當時還沒有泮宮石坊這個建物

是在清乾隆年間才由台灣知府蔣元樞修建而成

提到蔣元樞,必須在此介紹其生平事蹟


『蔣元樞 (1738—1781) 字仲升,號香巖,江蘇常熟人。

祖廷錫,為清代名臣,而以書畫傳家。

元樞係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人,歷任福建知縣、廈門海防同知。

乾隆四十年(1775)四月至四十三年五月任臺灣知府

而四十一年十二月至四十二年十二月兼護理分巡臺灣道。

在任期間,多所創置,如重建府郡木城,培單為複

濱海處增設堞樓炮臺;澎湖西嶼設置燈塔。

又兼理學政,增立澎湖士子應試者為澎字號,歲科取進一名。

復修葺文廟、萬壽宮、大先農壇、軍工道場、接官亭石坊等等

並撰《臺郡各建築圖說》以進內廷,今存,世資為考據珍本。

其治績既洽輿情,士民為立德政碑並建生祠云。』



以前在學校讀到台灣歷史的篇章時,大概從鄭成功開始敘述

中間穿插幾個發動革命的民間領袖(朱一貴、林爽文)

然後就直接跳到清末的沈葆楨、劉銘傳等人物

蔣元樞就是一個被現代人遺忘的清朝官員

(至少在我大學以前真的不知道這號人物)

蔣元樞在台南留下許多建設,時至今日都還存在

府城四大石坊有兩個是由他所建(泮宮石坊與接官亭石坊)

府城的七寺八廟大部份是在他任內開始翻修重建

以及台灣府城中的小西門,也是始建於蔣元樞任內





這樣一位傑出又有建設的政治人物,歷史教科書有提到他的名字嗎?

現在的中小學課本我沒看過,所以不太清楚

但在我那個時代,就如我前文所述

編教科書的人大概認為對台灣有貢獻的清朝官員只有沈、劉二人的樣子


走訪這些古蹟建築的時候,多看一些資料或簡介

或許就會知道你以前從未聽聞過的歷史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