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遊】
遊完大溪老街(和平路、中山路、迷宮巷),準備再去附近的景點走走
沿著中央路而行,這條馬路上也有一些巴洛克式建築物
像是於桃園客運總站對面的金興,即是月眉李騰芳古厝族人所開設的商店
現已改建,留下珍貴的舊牌樓立面,以供後人欣賞回味
還有84號的龍泰、86號的赤龍和90號的翠鳳
都是未經改飾保持原有風味的老房子,實屬難得。
其實這裡也算是大溪老街的一部分(傳統商店街)
只不過中央路的巴洛克建築不像和平路或中山路這麼密集
所以一般遊客大概都不會注意到這條街上僅存的那幾棟古宅
轉普濟路走到鎮公所,就看到武德殿的指標
再往前走一段路,就來到了圖書館旁的武德殿
『大溪武德殿興建於日據時代昭和5年 ( 1930年) ,於昭和9年 (1934年)完工
昭和10年 (1935年) 啟用。
二次世界大戰前,日人行軍國主義,除提倡武士道精神外
並在每一個州郡都興建武德殿 (屬警察署)
以供警察及青年子弟修練柔道或劍道之武道館,全台約有70座以上。
並且每月定期舉行演武大會。
『傳統日本式建築』中的『寺殿式樣』以木造屋頂、洗石子磚牆砌築的劍道館。
由於日式廟堂多採仿唐形制,因此其建築亦多少透露出中國味。
然而,日本的傳統精神與風格,我們仍可在許多設計上驗證與體會
諸如殿前上短梯進正廳的緩衝空間名之「唐破風」
其意即在藉由爬階慢行的過程,培孕崇禮尚義的心境。
整修後的武德殿,屋頂保持原先的木質結構與青銅裝飾
四週牆面與護欄則改為水泥及洗石子
雖然屋頂不無褪斑駁,但武德殿肅靜、莊嚴與簡約之美
在歲月的洗練下更見日式建築藝術的耐人尋味。
大溪武德殿,是國內尚存的武德殿中最完整的日據時代官方劍道館建築之一
武士道是日本的立國精神,發源於中國的儒道
其闡揚的思想是重義輕財、好勇上武、輕生樂死、忠君愛國
並重道德、氣節與實踐,也因為世間劍道館、所以名為武德殿。』
(引用自http://tahsioldst.org.tw/Tourism/HistoricalBuilding/page-02.htm)
門口張貼著一幅大海報,是前陣子剛舉辦的「鳳飛飛致敬特展」
地靈人傑的大溪出了不少知名人物
但只有鳳飛飛會讓這一世代的民眾如此懷念吧!
不知是展期已過,還是今日休館
武德殿的大門深鎖,使我不得其門而入
我只能在建築物外圍繞個一圈拍拍照,然後走向公會堂
『大溪公會堂坐落於中正公園的南端、大溪老街的西側
包括洋風式主體建築一棟及磚造平房群。
第一代大溪公會堂建於1921年〈大正10〉年2月
以作為地方民眾的集會活動中心。
1923〈大正12〉年4月25日,日本裕任仁皇太子派「御使差遣」前往角板山巡視
此御使便以此處作為中午進餐與休憩的場所。
1932〈昭和7年〉大溪公會堂的主體建築改建成現今的洋風式樣
1950年代原日本木造平房改建為現今的磚造平房。
蔣公紀念堂原本是民眾集會所,徵借為蔣公行館
目前是大溪公園的景點之一,大廳展示蔣公相片。
開放起居房間,能感受到偉人生活簡樸。
後方鄰河有一志清亭,遠朓大漢溪景緻,盡收眼底。
1975年〈民國64年〉蔣公逝世,1978年〈民國67年〉改為紀念館。』
(引用自http://tahsioldst.org.tw/Tourism/HistoricalBuilding/page-01.htm)
一尊高大的蔣公銅像豎立在公會堂旁邊
現場卻傳來鳳飛飛的清亮嗓音,感覺有點不搭
我對老蔣向來沒啥好感,館內販賣的相關紀念品當然連看都不想看
不過老蔣讓我很佩服的一點是,他的體力真的異於常人
明明年紀一大把了,來台之後還能到處趴趴走
台灣各地的風景名勝幾乎都有他的行館
風光明媚、倚著大漢溪畔的大溪公會堂就成為他的行館之一
他老人家大概也知道反攻無望,所以醉心於遊山玩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