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大溪中正公園位於大溪吊橋東端台地面積三‧九四四五公頃,建於民國前 3年

原名「崁津」,日治時期改「大溪公園」為當時台灣十二名勝之一。

公園內最初設有紀念殉職日本軍警的忠魂碑、大溪神社、大溪公會堂等建築

增添濃濃的政治教化意味。

戰後國府遷台,設立總統行館

開始清除日本時代的遺跡,拆除神社改建為「超然亭」

僅留下一對石刻的唐獅子於原址,忠魂碑也遭拆除

於其圓形基座上增設「復興亭」。

至民國41年,由桃園縣政府納為縣立公園

旋因先總統 蔣公駐蹕公園南端賓館

早晚常蒞公園散步,因而恭請賜名「中正公園」。

本區為桃園縣唯一以自然風景取勝的公園

園內花木繁盛,臨崖濱水

在此可眺望河階地形,觀賞石門大壩、崁津大橋及大溪僑等,風景奇佳。

(引用自http://tahsioldst.org.tw/Tourism/ScenicSpots/page-01.htm)





【漫遊】

沿著公會堂後方的小路直行,來到了中正公園

起初我以為這裡只是一個普通的社區公園

因為在公園活動的人看起來應該都是當地居民

看了簡介才知道這座公園已經有百年的歷史

日治時期的大溪神社也是在此所建

只是改朝換代之後,為了革除殖民思想

台灣各地的神社幾乎被拆光,留下來的只有部份遺跡

大溪神社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明治四十五年(1912),日本政府在這裡開闢了大嵙崁公園

昭和七年(1932)又在公園境內興建了大溪神社,供奉開拓三神。

國府據台後,這裡改名為中正公園

大溪神社的本體也跟大多數的日治神社一樣遭到拆除。

現在本殿的基壇上已改建兩層樓高的水泥亭子

在基壇前方則留有犬一對,若干石燈籠柱,以及石板鋪成的參道。』





走過一座小橋,會看到一條小徑,兩旁是排列整齊的石燈籠

這是當年大溪神社的參拜道,但石燈籠可不是那個時期留下來的真跡

日治時期的石燈籠遭到無情的破壞

有的被毀壞、被刻字,甚至被當成公園內的桌椅

只有一部分被集中保存在一個方形柵欄圍起來的地方

歷史文物被這樣糟蹋,實在令人搖頭

大溪神社舊址的下場當然也好不到哪裡去

建築本體被拆除,改建一座水泥建築的超然亭

只剩涼亭的基座是當年神社正殿的基壇

兩側的一對高麗犬應該是保存最完整的神社遺物了





同樣是日治時期的建築物,一樣是日本精神的象徵

武德殿與公會堂被保留下來,為何大溪神社會被破壞呢?

除了政府的決策之外,其實民眾也都參與其中

因為日治末期為了推動皇民化運動,要將台灣民眾徹底日化

所以禁用漢字漢語,鼓勵民眾改日姓、說日語

進一步的手段就是改變人民的宗教信仰

在這一時期各地方神社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就是要台灣人民去拜日本神祇

什麼政策都可以忍氣吞聲,唯獨改變信仰是很難接受的

造成台灣民眾心中的反感,因此埋下神社在戰後被破壞的導火線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不難想像為何那麼多日本神社幾乎全滅的命運





在我們這個世代的人或許會對古蹟的殘破感到惋惜

可是我們也很難體會那個世代的人心中之不滿吧!

就像大溪公園被改名為中正公園,對老蔣不滿的人會不屑一顧

但說不定幾十年後,當中山、中正這些芭樂冠名紛紛被改掉之後

保留下來沒被改名的中正(或中山)XX,搞不好就是人們懷念的地名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