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西元1683年,海峽兩岸的商船開始頻繁往來。

大井頭外的台江內海,泊船縱橫;岸上大井頭一帶則是行商雲集。

入夜後,更是燈火明燦,熱鬧喧囂

「井亭夜市」因而被譽為當時的台灣縣八景之一。   

乾隆以後,台江淤砂逐漸填海成陸,大井頭的港埠功能雖失

但因具飲水之利,市街發展並未受影響。

甚且於「五條港」興起後,以其地利之便,商業反而更加興盛。   

日治初期,大井之水的取用者仍然眾多,水質清涼甘冽。

直到西元1915年,南市開通自來水

隨著自來水的普及,大井功能逐漸喪失。

二戰後,民國54年,因拓寬民權路,大井井欄被拆除

井口加鑄鐵蓋,變成今日所見之面貌。




【漫遊】



從祀典武廟前的永福路往前直行,到了民權路口

我指著對面馬路上的鐵蓋說:

「妳知道嗎?那鐵蓋下有一口井,是古蹟喔!」

「那下面有古蹟?」

「嗯,它的名稱叫大井頭,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古井。」


大井頭的大井的具體開鑿時間不明

而據高拱乾《臺灣府志》所載

宣德年間鄭和與王景弘下西洋時曾到此地汲水

而陳文達《臺灣縣志》所載則說是荷蘭人蓋普羅民遮城時

因為怕有火災而鑿此井以備不時之需。

由此看來,此井在明鄭時期之前便已經存在。

大井頭位於臺灣府城西定坊,水質十分甘美

故有俗語「飲大井水,沒肥也美」。

這一帶在過去一度鄰近海邊,為府城重要的碼頭

該井也成為往來舟楫補給儲水之處。

然而隨著臺江內海的逐漸淤積,大井頭與海邊的距離越來越遠

「鎮渡頭」也遷到今接官亭與風神廟一帶(南河港上)。

不過這一帶並未因此沒落,反而因南河港有著繁盛的商業活動

形成府城八景之一的「井亭夜市」

此景為府城八景之中唯一純人文的景緻。



我和ROSE走到對面馬路,利用紅燈的時候往鐵蓋下方一探究竟

「底下好像還有水耶!」

「當初不是因為水源枯竭才封閉的,而是自來水普及才使它沒落。」

日治初期,大井頭的水源仍是居民所仰賴的用水來源。

此時依賴此井用水的住戶約為全城的1/5

直到1915年開通自來水後,隨著自來水的普及,大井功能逐漸喪失。


站在大井頭遺址碑往東望去的民權路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是一條有點窄的雙線道馬路

但你可知道,遠在荷據時期,這條道路就有如此的規模

當時叫做「普羅民遮街」,是台灣第一條歐式大道

街道兩側建有醫館、住家、倉庫等,用來安置荷蘭人以及各國的移民。

進入明鄭時期,這條路改名為赤崁街

另外開闢一條「橫街」與赤崁街相交(現在的忠義路)

於是這裡成為最早繁榮的漢人聚落。


清領時期,街名又改為「大街」。

康熙年間覺得街道太寬,便在中央蓋起一列深九公尺雙面臨街的店鋪。

於是原本寬闊的歐式大道,變成了兩條寬僅3公尺的道路。

以大井頭向東發展,與禾寮港街交會形成十字大街,是台灣府城街坊的中心

日治時期,大街一帶稱為「本町」,依舊是府城的市街中心。

1907年,為了方便馬隊通行,拆除了中央店鋪。

台南府城外圍的城牆也在這個時期開始拆除。

1932年末廣町商場(今中正路)興建完成

台南的商業中心逐漸南移,清代大街逐漸失去了風華。



時序進入民國時期,這條路再度被改名為民權路

此時這條台灣第一街早已不復昔日的風光歲月

繁華落盡後,留下的是古蹟、老屋、小吃

以及見證數百年歷史流轉,始終不變的大井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LDdog0321 的頭像
    OLDdog0321

    OLDdog0321的部落格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