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西元1683年,海峽兩岸的商船開始頻繁往來。

大井頭外的台江內海,泊船縱橫;岸上大井頭一帶則是行商雲集。

入夜後,更是燈火明燦,熱鬧喧囂

「井亭夜市」因而被譽為當時的台灣縣八景之一。   

乾隆以後,台江淤砂逐漸填海成陸,大井頭的港埠功能雖失

但因具飲水之利,市街發展並未受影響。

甚且於「五條港」興起後,以其地利之便,商業反而更加興盛。   

日治初期,大井之水的取用者仍然眾多,水質清涼甘冽。

直到西元1915年,南市開通自來水

隨著自來水的普及,大井功能逐漸喪失。

二戰後,民國54年,因拓寬民權路,大井井欄被拆除

井口加鑄鐵蓋,變成今日所見之面貌。




【漫遊】



從祀典武廟前的永福路往前直行,到了民權路口

我指著對面馬路上的鐵蓋說:

「妳知道嗎?那鐵蓋下有一口井,是古蹟喔!」

「那下面有古蹟?」

「嗯,它的名稱叫大井頭,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古井。」


大井頭的大井的具體開鑿時間不明

而據高拱乾《臺灣府志》所載

宣德年間鄭和與王景弘下西洋時曾到此地汲水

而陳文達《臺灣縣志》所載則說是荷蘭人蓋普羅民遮城時

因為怕有火災而鑿此井以備不時之需。

由此看來,此井在明鄭時期之前便已經存在。

大井頭位於臺灣府城西定坊,水質十分甘美

故有俗語「飲大井水,沒肥也美」。

這一帶在過去一度鄰近海邊,為府城重要的碼頭

該井也成為往來舟楫補給儲水之處。

然而隨著臺江內海的逐漸淤積,大井頭與海邊的距離越來越遠

「鎮渡頭」也遷到今接官亭與風神廟一帶(南河港上)。

不過這一帶並未因此沒落,反而因南河港有著繁盛的商業活動

形成府城八景之一的「井亭夜市」

此景為府城八景之中唯一純人文的景緻。



我和ROSE走到對面馬路,利用紅燈的時候往鐵蓋下方一探究竟

「底下好像還有水耶!」

「當初不是因為水源枯竭才封閉的,而是自來水普及才使它沒落。」

日治初期,大井頭的水源仍是居民所仰賴的用水來源。

此時依賴此井用水的住戶約為全城的1/5

直到1915年開通自來水後,隨著自來水的普及,大井功能逐漸喪失。


站在大井頭遺址碑往東望去的民權路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是一條有點窄的雙線道馬路

但你可知道,遠在荷據時期,這條道路就有如此的規模

當時叫做「普羅民遮街」,是台灣第一條歐式大道

街道兩側建有醫館、住家、倉庫等,用來安置荷蘭人以及各國的移民。

進入明鄭時期,這條路改名為赤崁街

另外開闢一條「橫街」與赤崁街相交(現在的忠義路)

於是這裡成為最早繁榮的漢人聚落。


清領時期,街名又改為「大街」。

康熙年間覺得街道太寬,便在中央蓋起一列深九公尺雙面臨街的店鋪。

於是原本寬闊的歐式大道,變成了兩條寬僅3公尺的道路。

以大井頭向東發展,與禾寮港街交會形成十字大街,是台灣府城街坊的中心

日治時期,大街一帶稱為「本町」,依舊是府城的市街中心。

1907年,為了方便馬隊通行,拆除了中央店鋪。

台南府城外圍的城牆也在這個時期開始拆除。

1932年末廣町商場(今中正路)興建完成

台南的商業中心逐漸南移,清代大街逐漸失去了風華。



時序進入民國時期,這條路再度被改名為民權路

此時這條台灣第一街早已不復昔日的風光歲月

繁華落盡後,留下的是古蹟、老屋、小吃

以及見證數百年歷史流轉,始終不變的大井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