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我國的傳統社曾中,為了維護倫理綱常,教化社會,激勵風俗

對於具有忠孝節義或善行的人,都訂有特別的旌表辦法。

清代的旌表,大約分為:

樂善好施、急功好義、節孝、累世同居、百歲

五世同居、親見七代、夫婦同登耆壽、兄弟同登百歲等九類。

重道崇文坊,是用來旌表林朝英獨立捐貲萬金,修建縣學文廟而建的牌坊

與臺北府洪騰雲因捐建考棚,受旌表而建的急功好義坊同屬於急公好義類。

牌坊為花崗石造,三間四柱二層的形式,坊高五九四公分,寬六八三公分。

方形石柱的前後,立有夾杆石四對,上雕雄雌石獅各一。

柱上鑄刻著鹿港理番同知薛志亮、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

臺灣府知府楊廷理以及戊午科解元鄭兼才等所提的楹聯。

頂層護檐下,額題「重道崇文」四個大字

下有橫額,陰刻「己酉科歲貢生原中書科中書欽川光祿寺署正職銜林朝英立」。

日據時期,頂檐及蚩尾損毀

至民國二十三年南門路開闢,才遷移到台南公園湖畔現址,重新組立。

民國八十一年發現柱身外傾,有傾塌的危險

市府緊急搶修,修護成為今貌。





【漫遊】

佇立在台南公園燕潭旁的重道崇文坊,是台南僅存的四大牌坊之一

以前經過這裡的時候,並不清楚這座石坊的來歷

傻傻地以為這只是公園造景的一部份

後來慢慢涉獵台南歷史之後,開始瞭解古蹟背後的故事

對林朝英這個台南出身的歷史名人產生濃厚的興趣





『林朝英(1739~1816)小名耀華,或作夜華,字伯彥

別署一峰亭,又號梅峰、鯨湖英。

原籍福建漳州府海澄縣,祖父林登榜自康熙卅二年攜家帶眷渡臺

創立「元美」號,經營布匹、砂糖的海運生意,事業蒸蒸日上。

林朝英幼年聰明伶俐,琴、棋、書、畫,無所不精

年長喜讀書,作文別出新裁,惜考運不佳。

乾隆四十三年(1778),林朝英在臺南三界壇興築宅第

名曰「蓬臺書室」,懸掛「一峰亭」木匾

才華洋溢的他,在這裏盡情地創作

蕉石白鷺、風荷影梅的瀟灑潑墨,益發顯得他才華橫溢。

一般人流行以書法筆意畫竹

而林朝英郤以畫竹的筆意寫字,撇捺之間,似片片竹葉

人稱「竹葉書」,但也有人說他盡得「鵝群體」的真髓

將豪放奇秀的筆意,鎔鑄於繪畫之中

大膽粗獷的飛白用筆,恰與明朝徐渭的狂逸線條一脈相承。

總之,他的字瀟灑出塵,有雄偉之美。

林朝英也是一位慈善家,為人重義輸財,樂善好施

做了很多體恤窮困、解危救溺的事蹟。

嘉慶九年(1804)有鑑於臺南孔廟老舊破敗,乃慷慨解囊,贊助重修

歷經三年完工,地方政府聯名提報獎勵

1813年(嘉慶18年),曾獲清廷頒「重道崇文」匾額

併賜從六品光祿寺置正職銜。

兩年後,建石坊永為紀念,這座石坊今仍然存世

不過已移到台南市公園內供人景仰。

嘉慶廿一年(1816)壽終正寢,享年七十八歲

受清廷諡封為「謙尊」,留給後世「海外才子」的典範。』

(摘錄自http://blog.udn.com/resourceful386490/2326296)





林朝英留給後人的當然不只是這座重道崇文坊

還有許多他的字畫作品流傳至今

像是開元寺的竹葉體楹聯、開基天后宮的「慧慈」與「湄靈肇造」古匾

以及蕃薯崎街的福德祠「小南天」匾額

相傳是寧靖王朱術桂所題,後來因故亡佚

現存的匾額據說就是林朝英所落款的


除了作品之外,林朝英還留下了一些有趣的軼聞

林朝英繼承元美號的家業,後來因朝廷授予官職而結束自己的商號

前往北京赴任之前,他將自己的生意都轉讓給昔日的夥計石時榮

於是石時榮就將自己的商號改名為「鼎美」來表達感恩之意

這就是石鼎美古宅背後所隱藏的故事





另外,台南公會堂(吳園)也有一段關於林朝英的故事

日治時期,政府為了興建公眾集會的場所而進行募款事宜

由於募款進度緩慢,所以遲遲未能施工

沒想到在大正公園(今湯德章紀念公園)進行工程時

意外發現林朝英所埋藏的金塊(此地為其故居一峰亭舊址)

政府沒有把這筆金塊還給林家後人,而是移作建館的經費

這就是台南公會堂這棟建築物的由來啦~~





像林朝英這樣特殊的人物,其實我們應該都要認識他

不是因為他多富有,而是他多才多藝,樂善好施

還留下許多後人可以追尋緬懷的事物,在你我居住的這塊土地上

從重道崇文坊為起點,來瞭解這位曾經與我們生活在同一空間的先人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LDdog0321 的頭像
    OLDdog0321

    OLDdog0321的部落格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