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老古石街即是現今的信義街,舊時新港墘港由附近流過
由於五條港逐漸淤塞,新港墘港水深利於航運
因此設有渡口可直通安平,商賈不息,為清末重要的出入口
而往昔亦經由此渡口將當時府城所產糖、鹽、龍眼乾等南北雜貨
運往大陸內地交易,船隻返途即以老古石(珊瑚礁)做為壓艙石回航
在返港後將其卸下並沿街堆積,因而稱謂「老古石街」。
【漫遊】
每次回台南,ROSE都要我帶她去看貓咪
除了台鹼宿舍群屬於數量較大的貓咪聚落
其實在舊城區裡的小巷弄,也常見貓咪的蹤跡
像是位於信義街的兌悅門,周圍就有貓咪出沒的身影
『兌悅門,是臺灣府城西側海埔新生地擴建外城時,建造的三座城門之一。
因位於西方,屬於八卦中的兌方,故名兌悅。
按昔時的臺灣府城西門外地方,原與安平、鹿耳門互為犄角
不僅是郡城的咽喉,同時也是米糧財貨匯聚的場所。
由於有險可恃,故自清雍正三年乙巳(西元一七二五年)
臺灣築木柵城起,以迄乾隆五十三年戊申(西元一七八八年)改建土城止
終未將這個濱海之地包入城中。
道光三年癸未(西元一八二三年)以後,臺江內海淤塞,漲成陸埔
逐漸成為無險可據之地。
道光十二年壬辰(西元一八三二年)張丙之亂
盜匪滋事,人惶惶,民人人都外遷內渡。
來臺處理善後的閩浙總督程祖洛及臺灣府道、地方士紳
為了安定民心,於宣宗道光十五年乙未(西元一八三五年)
由小西門圜土至老古石,外達小北門為外(或稱月城)。
分開三門:小西叫奠坤,大西稱兌悅,小北為拱乾。
城用莿竹栽種,外圍溝壕,修水關,且建砲臺。
與西側同時,在府城東側,大東門也築外域,並達三門
小東叫永康,人東稱東郭,小南為仁和。』
「妳看那裡,有一隻小黑貓。」
「前面也有一隻小花貓,好像有人養的。」
位於兌悅門旁的巷弄,我們發現了五隻貓咪
這裡的居民應該有在餵養貓咪(其中兩隻關在籠子裡)
不過,這些貓咪看到外人出現,還是會有警戒心
我們在城門內的巷弄散步,曬曬太陽
在長期濕冷的北部要曬個太陽是多麼奢侈的事
回到台南,陽光普照卻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
「這裡的房子也很古老呢!應該蠻有歷史的吧!」
「清代這附近有個商港,是個貿易的港口喔!」
在這條巷弄的尾端,看到了兩棟兩層樓的洋房
和旁邊的低矮平房比起來,能住這洋樓的應該不是一般人
門前上方的劍獅裝飾更顯其與眾不同之處
或許是當年從事貿易而致富的商人吧!
只是現在不知道住在裡面還是不是其後代了
「仔細看,這劍獅的嘴裡沒有含著劍啊!」
「那跟安平劍獅應該沒關係囉!」
當地有一有趣的傳說:五條港郊商官民合資築此外城時
除為了防禦功能外,特地還將城設計成弓形
並於城下埋設箭形石塊,表示箭射安平
以破壞當時貿易對手安平港的風水。
我就在猜想,或許就是因為當時雙方有著競爭關係
所以這戶人家才故意弄了一個不含劍的劍獅來顯示其異於安平之處
歷史真相不得而知,就當作我個人的奇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