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雍正元年(1723年)當知縣周鍾瑄創建木柵七城門之時

即在水仔尾北側烏鬼井附近設置了「小北門」

於是由水仔尾連接小北門之間的一帶區域

遂成為城內與城外交通上的必經之道

而橫跨在德慶溪之上的木橋「德安橋」於是成為交通上的咽喉之一

自從水仔尾成為北向重要連外通路之後,其發展條件更形具備。

1788年林爽文事件之後,即將原有莿竹城牆改築為磚石城垣

小北門上更加強其大炮(台人俗稱「大銃」)的火力設備

而在1791年竣功之後,當時小北城門內的街市–「大銃街」於是隨之出現。

自此而後,城外各村莊的村民進入府城,大都是由小北門入城

再步行過以打農具為主要行業形態大銃街

再分散各處而去,於是連接水仔尾街、德安橋、大銃街的一帶區域

便成為城外鄉村農民必經的交易之地。

日治時期城牆一段一段被拆毀 大銃街也就跟著漸漸沒落

日本人離開後 這條街也被改成毫無創意的名字「自強街」

今日所見的自強街,除了一些隨著時代轉變而改建的現代樓房之外

尚可發現一些舊時期店鋪式的門面及昔日繁盛景象的片瓦殘牆

例如昔日的打鐵店、香舖店、餅店、在建築上頗具特色與規模黃家舊宅

儘管景物不再,但舊時的街道紋理及親切的街道空間尺度尚仍保留一些

相較於鄰近的其它現代巷道,基本上自強街仍具備一定程度的特色。






【漫遊】

從十八洞街橫越成功路,進入鎮北坊文化園區的範圍內

這裡也有著相當古老的街道,是老媽小時候住的地方

第一次聽到自強街舊名「大銃街」的台語發音,就是從老媽口中聽來的

「那裡曾經有座城門,架了一尊大砲在上面,所以才叫大銃街。」

老媽描述得好像她曾經看過城門大砲的景象

事實上在她童年時代早已不復見小北門與大砲的存在

所以老媽也是從更老一輩的長者口中所聽來的吧!

之前我已經多次穿梭鎮北坊的巷弄之間

這次,選擇從大銃街進入這片充滿歷史氛圍的街區





『鎮北坊是以十字街向北發展的街區

以嘉慶年間「續修台灣縣誌」的城池圖看來

單就行政部門,台灣縣署、鎮總署、左營、城守營、中營縣倉、省倉

幾乎可算是軍事基地區

而街道名稱也產生了總爺街(今為崇安街)、大銃街(今為自強街)等較為剛毅的街名。

鎮北坊文化園區範圍以北門路以西,西門路三段以東

成功路以北,公園北路以南為主要劃分範圍。』





從上述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鎮北坊算是舊城區的軍事重地

而架設大砲的小北門更是一個要塞

大銃街就是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發展起來的

儘管現在已經看不到城門和大砲的殘蹟

但在這街道兩旁的老房子仍可感受出舊時代的風華





轉個彎來到了名列二級古蹟的三山國王廟





『臺南三山國王廟又稱潮汕會館

是清乾隆七年壬戌(西元一七四二年)由知縣楊允璽、左營遊擊林夢雄率領粵東商民興建

於乾隆九年甲子(西元一七四四年)初完成的一座典型潮州式廟宇

主祀廣東移民最崇拜的神明:

惠威弘應豐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清化威德報國王等三山國王

也就是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阿婆墟境內的獨山、明山和巾山等三座山的山神。

三山國王廟是當今全台僅存由潮州派匠師所興建的廟宇

廟貌單純寬紅,細作精巧別緻。

整體建築,呈現潮州派廟宇建築中特有的風格

由三山國王廟、韓文公祠、天后聖母祠三座合院式的祠廟並排

內部形成許多大小天井,具通風、採光的優點

祠與祠之間有厚實的山牆相隔

各祠擁有自己的前殿、正殿和院落,空間的展佈十分獨立而明確。』






廟宇之多應該是鎮北坊的一大特色,但三山國王廟卻有其與眾不同之處

是全台僅存的潮州派工匠所興建的廟宇

雖然也經過多次整修,但始終能維持原貌

這就是三山國王廟能名列二級古蹟的原因吧!

(普濟殿表示:T-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