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中西區南沙宮係五條港廟宇之一

早年係盧氏族人奉祀閻羅天子包青天的家廟,原名「包公廟」。

後來增祀黃府千歲等六姓王

並因六王來自福建晉江縣南沙崗而更名為「南沙宮」

傳說鎮殿的包公金身已有數百年歷史。

南沙宮位於和平街、仁愛街口

和平街原為五條港時代的南河港

常有船舶於廟前靠岸,故又被稱之為「港頭廟」。

當時包公廟還是一座木屋小廟,座南朝北,面向港道。

主祀宋代賢臣包拯,數年前價購毗鄰民宅進行重建而成今貌。

歷史人物因生前造福百姓或功績顯赫

身後人們仍常感懷他們的偉業

心中便將之神格化,立像建廟地供奉祂們。

台南有關帝廟,有國姓爺廟,及各姓王爺廟

但你知道台南有間宮廟罕見地主祀黑面包公嗎?

南沙宮盧氏先祖原居河南光州府固始縣

因地緣鄰近包公的開封府,時聞包公的公正無私,故家中供奉著包公神像。

而後因歷代中原不斷的戰事,舉家漫漫遷徙,至沿海地帶

最後到了台灣,家祀的包公神像也隨之定居府城

為府城的眾神錄添上了特別的一筆。

下回經過和平老街,別忘了來見見遠渡重洋的包公喔。

(引用自http://tour.tainan.gov.tw/pda/View/DealData.aspx?SN=438)





【漫遊】


之前介紹過的看西街教會,原址其實不在和平街上

而是在仁愛街43號,仁愛街的古名才叫看西街

至於和平街的古名則稱為南河街,就是五條港之一的南河港流經之地

從南沙宮的廟名冠上「下南河」一詞即可得知





南沙宮創建於乾隆11年(1746年),當年築於南河港畔。

這是官方的記載,根據廟方的記載,卻為清康熙年間所建

南沙宮由舊下南河、頂南河街、看西街、松仔腳等地的居民捐資創建。

廟地原是南河港的碼頭公館,為三郊董事石時榮所有

該廟土地取得還有一段頗為傳奇的故事

據廟方表示,該宮原向石鼎美的石氏租屋暫設盧氏渡台公館。

某日,石家失火,五進的磚木建築大厝迅即陷於火海

眼看著火舌直逼石氏藏放房地契、財貨、珠寶第三進房厝

石家多年努大的心血與財富即將化為烏有之際

空中突然出現青面、黑面兩位天神前來協助滅火

石氏見狀,慌忙下跪祈求神助,切勿令第三進建築被火燒掉

結果火勢撲滅後,第三進建築竟然毫髮無損。

事後,石氏為答謝神恩,走訪府城各廟卻未見有黑面、青面神明

雖耿耿於懷亦只能敗興而歸。

事隔多日,石氏到盧氏公館收租

赫然發現當晚所見黑面、青面神明即是館內供奉的包、黃兩府千歲

心中無限歡欣,為了答謝兩位神明的救援滅火之恩,當即將公館捐出建廟

由盧氏族人集資創建南沙宮於南河港邊。





在五條港興盛的時代,南河港附近有許多的船頭行及棧間

與港區相互依存的關係為郊商、酒樓、藝妓。

此地又鄰近三郊總部‧水仙宮,其熱鬧的程度遠非其他港口可比擬

但隨著港道的淤塞,洋行勢力進入

三郊趨向沒落,繁華落盡之後,南河港也逐漸消失在府城的歷史舞台

留下的是南沙宮以及街道上一些古老的建築物





回到前文所提到的看西街教會命名典故

明明重建之地不在看西街原址,為何仍命名為看西街教會呢?

我想這只是種象徵的意義,是為了紀念馬雅各來台宣教之初的艱困

這些西洋傳教士也入境隨俗,將看西街這地名沿用下來

時至今日,台灣各地充斥著三民主義、四維八德這些阿里不達的路名

(民族、民權、民生、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台南真的都有!)

反倒是這些傳統廟宇和西洋教會將古地名都保存下來了





走在府城街頭,抬頭看看廟宇的匾額或教會的招牌

你會發現一些與台南歷史相關的文字或刻印

那是我們與先人們的一種對話,這種感動是教科書上體驗不到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