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五妃廟位在詳恬靜的五妃街,這一帶是昔日府城人所稱的「魁斗山」
磚牆內則是300多年前與寧靖王一起殉國的五妃長眠之所
是台灣少數僅存的明鄭時代史蹟之一,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五妃廟,坐西南朝東北,單進兩護龍式的建築
單開門的正殿內,供奉著五妃神像
神像後的背牆上,鑲著「寧靖王從死五妃墓」碑
殿用硬山式的燕尾翹脊屋頂。
正殿前立四柱歇山馬背式屋頂的拜亭
安彩繪門神的門扇四樘,做為廟的總出入口。
門的左右,紅色的院牆連接著五百兩護龍的山牆面
與三弧形的馬背屋脊構成高低起伏的外觀。
離廟不遠處,是單開間的義靈君祠,祠雖渺小,含意深遠。
廟的背面,墳塋隆起,四周老樹垂蔭,芳草碧綠,引人憑弔。
(引用自http://tour.tainan.gov.tw/pda/View/DealData.aspx?SN=311)
【漫遊】
台南市的七個一級古蹟中,五妃廟應該是最低調的一個
沒有赤崁樓的氣派宏偉,也沒有大天后宮與祀典武廟的香火鼎盛
走進五妃廟,你不會覺得這裡是廟宇和墓塚,反而像一座社區公園
在這寧靜安祥的地方,卻有一段悲傷的歷史故事
五妃是明末宗室寧靖王的五位姬妾
明永曆18年(1664)清明前後,寧靖王帶著原配羅妃與五位姬妾渡海來台
居住在鄭經為其營造的王府(即大天后宮)中
此時,明末最後稱帝的藩王永曆帝已被殺,明朝算是正式滅亡。
據守台灣的明鄭之師是僅存的希望。
寧靖王雖居監軍之尊,生活頗為簡樸低調,甚至「墾田自食」。
自羅妃逝世,其子夭折後,他更是杜門謝客,深居簡出。
永曆34年,鄭經去世,明鄭朝政動搖不安。
永曆37年6月清軍破澎湖,即將大舉攻台。
寧靖王為得知監國鄭克塽準備議降,為免敵前受辱,決心一死殉國。
他召來多年朝夕相伴的五位姬妾:袁氏、王氏、秀姑、梅姐和荷姐
與之訣別,並告訴她們可以改嫁或出家,以自尋生計。
不料五位姬妾竟齊聲痛哭說:
「殿下既能全節,妾等甯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
說完,五人即冠笄披服,從容自縊而死。
寧靖王將五妃葬於城南的魁斗山。
待一切事畢,寧靖王在王府大堂寫下絕命詩,即懸樑而亡
義靈兩侍官亦從死於旁。
人們將寧靖王遺體與元配羅妃合葬一處(今高雄市湖內區)
兩從死侍官則伴隨五妃同葬於魁斗山,即五妃墓旁的義靈君祠。
那時候其實寧靖王毫無實權可言
鄭氏家族為了「反清復明」的正當性,才迎來一位明朝宗室坐陣
講坦白一點,就只是要一個神主牌罷了
寧靖王朱術桂也明白自己的立場,所以他也保持低調
偏安一隅的明鄭終究無法長久,得知清軍即將攻台
握有實權的鄭克塽準備投降,被當作神主牌的朱術桂卻決定殉國
或許是身為明朝王室的一員,他要保有尊嚴從容赴死
朱術桂要他的五位妃子活下去,但她們卻選擇以身殉國
在魁斗山的小丘上,五妃長眠於此
到了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
台灣府海防補盜同知方邦基於該五妃墓地加以增建廟宇,該廟稱為「五妃廟」
這段亡國的傷痛,記錄著朱術桂的忠烈與五妃的貞節
這段感傷的歷史,逾越政權的敵對,被傳誦數百年
台南高商的校歌就以五妃廟來破題:
『五妃廟畔 魁斗山旁 繫維吾校 歷史悠長
文斐成章 武勇知章 芸窗共砥礪 學術賴發揚
至聖孔夫子 孤忠延平王 前徽猶密邇 後輩景盡行
學成致用 馳騁商場 為民爭利 為國爭光
漪歟吾校垂無疆 漪歟吾校垂無疆』
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卻有朱術桂與五妃的動人故事
時至今日,依舊長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至於投降後的鄭克塽一族,應該沒有人知道他們的下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