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擇賢堂是報恩堂先天派齋友於光緒五年(西元一八七九年)興建
民國十七年改建,即今所見之堂貌。
此堂為三合院的傳統建築,前有頭門
因是普通民房改建,門飾只有楹聯
不施彩繪,屋頂也沒有雕龍鑲鳳
中為庭院,蒔花植木。
正殿祀觀世音菩薩,神像是高約一公尺的金身神像。
正殿雖然小,卻一塵不染,擇賢堂左、右廂房均為祿位房。
擇賢堂位於巿府後,在囂鬧中竟有其難得的寧靜,不愧是佛門淨地。
擇賢堂與報恩堂相距不遠
由於同為齋教先天派傳教場所,因而兩處的造型相近。
清光緒5年,先天派教徒由於報恩堂已不敷使用
於是再設擇賢堂於現址附近
主要創始人包括葉昌貞、黃昌泰、古昌瑞三人
光復後,時代變遷,如今則賢堂已由出家師父住持
擇賢堂與報恩堂的關係漸淡,已無主從之分了
性質也與一般的佛教寺庵沒兩樣。
【漫遊】
位於中正路21巷內的擇賢堂
若沒有路口的指示牌,一般人很難發現這個古蹟的存在
至少我就是看到了牌子才知道擇賢堂這個地方
『擇賢堂坐東朝西,是一座三合院的建築。
位於繁囂街區的巷道中,由院牆圍起,氣氛格外幽雅清靜。
牆中央設單開間山門,門楹有聯(擇善而從,慈悲為本;賢聖乃大,色相皆空)
門內是大小適度的院落,也是通達在右廂房和正堂的核心。
正堂雖不寬大,卻有四柱式的捲棚拜亭,做為堂內與堂外的空間延續。
拜亭大木結構精雕細琢;方形截面的搭樑上,蓮座草與獅座並立
承接來自兩屋坡的挑桁,是力的結合,也是美的造化。
堂前明間計開三門,額題「擇賢堂」。
堂內設龕,龕上有匾書:「大雄寶殿」
格局上沒有殿的雄偉,卻有堂的平實與恬靜。
儘管經過民國17年、民國40年以及民國52年等多次翻修
擇賢堂仍能保有一份齋堂應有的古樸
在快速膨脹與改變的都市環境中,是相當不容易的。
建築特色為現存先天派齋堂建築中,少數保留完整的建築之一。
空間格局和傳統民宅三合院形式相似
正殿北側另外有一座三合院古厝,亦為擇賢堂所有。
在頂棹上方供置的「老母燈」和「大水瓶」乃是先天派齋堂的特色之一
可惜今日以無法見得。
唯有在報恩堂正堂的神龕仍可見「老母燈」。
木匾、匾額、供桌均為昭和年間的物品
內部雕刻彩繪作品不多,卻精緻小巧,製作年代多為昭和年間。』
騎著腳踏車從中正路的巷口進去
擇賢堂的大門深鎖,無法一窺其堂奧
這條巷子本身也是條古巷弄,在清朝時代稱為「中巷 」
光緒年間,與柱仔行街、龍王廟街、重慶寺街、安海街編為同一保甲區
目前仍有一些老房子藏身在這條古巷中
從友愛街的巷口出來,往左手邊看去即是武德殿、孔廟
在這些著名的古蹟與歷史建築中
位於中巷的擇賢堂和一巷之隔的重慶寺一樣
默默無聞,始終是個低調的存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