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olddog0321/1682488221-3694884026-g.jpg)
【簡介】
德化堂為臺南三座龍華派齋教廟堂之一
明憲宗成化十四年 (西元一四七八年)山東萊州府即墨人羅因創立龍華派齋教
於清乾隆年間逐漸傳入臺南
當時的德化堂第一落為中央入口退凹的山門
第二落為正堂,供奉觀音佛祖及該教創始人羅因
第三落及在石廂房為信徒宅居之地。
清光緒二十七年 (西元一九0一年)以後
經多次翻修後,部分文物移併入德化堂中。
德化堂和其他傳統齋堂一樣採用民居造形
原為三進兩廂的四合院傳統建築
日據時期因開闢道路,多次翻修,現為二進兩廂的三合院形式。
大門為凹壽形式,門神彩繪四大天王,椅手持法器,喻「風調雨順」
後方拜殿現已改為講堂使用,正殿供奉觀音佛祖兩尊
除了原有的觀音像外,另一尊為德善堂所有
觀音像右側為本派祖師羅祖塑像。
(引用自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30300)
【漫遊】
在日本攻讀博士學位的表弟回台南老家休假
又找了一些關於佛頭港的文獻資料來和老爸討論
聊到一個段落,表弟問我:「三哥,你是不是去過美濃的敬字亭?」
「嗯,我去過其中一個。」
「會很難找嗎?」
「很好找啦!就在馬路邊而已,還有個牌子。」
「有時間的話我想去看看。」
「如果只是想看敬字亭,台南市區就有囉!」
「台南也有敬字亭?」
「一個在德化堂裡面,一個在永華宮旁。」
不要說表弟,就連老爸也不曉得台南有敬字亭
我也是從別人的文章中才知道敬字亭的存在
秉持求證的精神,我還是親自跑一趟去看看吧!
『惜字亭,又稱敬字亭、聖蹟亭、敬聖亭、字紙亭、惜字爐等
外形類似燒化金紙的金爐,但聖蹟亭僅用來焚化寫文字的殘書或廢紙
多出現在寺廟、庄頭、或書院週遭。
其起源最住要主要與中國人敬惜字紙的觀念有關。
由於傳統社會裡,能讀書識字的人口比例很低
對於文盲而言,讀書人能解讀「文字」這類抽象的符號
進而增加農業生產成為社群領袖,甚至因而獲取功名從此改變人生。
再加上書籍取得不易,使得讀書人更加珍惜寫有文字的紙張及書冊
一般民眾更是不敢妄加褻瀆。
惜敬字紙的文化遍佈於各種族群之中,惜字亭更是個活的傳統
我們可以藉由存在的事物延續傳統對文化的重視
了解我們是真的以文立國的國家
知道文化的觀念已經建立到偏遠的鄉村
即使時空改變,惜字亭是個實證
故現存的聖蹟亭多被視為文化古蹟而更加以維護。』
騎車沿著府前路而行,德化堂就在大馬路旁而已
和其它名勝古蹟相比之下,德化堂是個低調的景點
儘管在車水馬龍的馬路旁邊,卻沒有任何遊客
雖然大門敞開,但沒有人出入,ROSE還以為這裡沒有開放
「老實說,我也是第一次走進德化堂。」
「你以前沒來過啊?」
「我知道這裡是古蹟,但還是騎車呼嘯而過嘛!」
德化堂的惜字亭保存狀況相當良好,和德化堂一樣,是個低調的存在
如果沒有這塊解說牌,一般人大概會誤以為這是香爐吧!
看完德化堂的惜字亭,我們準備去尋找永華宮的惜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