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新莊路387巷是搬運米糧的通路,也是農民販賣剩餘米糧的地方
從前新莊平原盛產稻米,供應範圍廣及中國大陸沿海
新莊街因此成為米糧批發中心。
新莊昔日為米糧產地又為港口要埠,而新莊路更為米糧的集散地
米市巷即為當時搬運米糧至碼頭的必經之地
也是農民販賣米糧之處,因而得名。
鮮為人知的是,板橋林本源家族始祖林應寅、林平侯於乾隆四十三年來台時
剛開始就是在此經營米、鹽生意。
此外,大陸來的商船會在本地港口卸下貨物並補充其他貨源再回大陸去。
每當大陸載貨船來到本地,苦力們就扛著自船上剛卸下的貨
沿著此巷走到新莊街交給店家
這時船家會買米裝滿船運回大陸,這條路成了搬運米糧的通路
所以新莊人才會稱此巷為米市巷。
【漫遊】
走完挑水巷和戲館巷,我進入了米市巷
同樣在新莊路的巷口牆上設有一塊解說牌
藉此可以瞭解「米市巷」之名的源由
新莊早期貿易興盛、千帆林立,各行各業雲集
當時的人直接以職業類別幫巷弄取名
因此有了挑水巷、米市巷、戲館巷、鹹菜巷、豬哥巷等名稱
隨著港口沒落,許多老行業早已消失,甚至連巷弄都不見
為讓現代人了解先人的生活,新莊市公所在小巷弄間設置解說牌
逛廟街的同時,不妨穿梭這些具有歷史典故的巷弄
抬頭看看牆上解說,感受新莊老街風華。
(僅挑水巷、戲館巷、米市巷設有解說牌)
走到巷底,會看見一間相當特別的廟宇─潮江寺
『潮江寺,是一棟二層建築
融合了閩南、新巴洛克與日式風格的建築和裝飾
屋頂有西式的女兒牆,二樓突出的短陽台則有仿維多利亞式的泥塑欄桿。
上層牌樓題「潮江寺」供奉的主神是觀世音菩薩
下層門額「福德祠」則是供奉福德正神,為福德祠。
一樓和二樓之間以狹隘陡峭只能一人行走的木造手扶梯相連
建築物本身並不大,內部略顯狹窄。
一樓門上有「德在人修、福由天降」題字
二樓門上有「潮音振耳、江水澄心」題字。
清朝時期,這棟房子是碼頭工人休息的寮房。
漳泉械鬥之後,新莊人為防範板橋的漳州人
於是在樓上設立瞭望台,以做警戒之用。
日治時期,才將這棟樓房改為「潮江寺」
做為寺廟,使用迄今。』
我走訪過的廟宇也不算少了,建築形式就外觀而言是大同小異
記得第一次看到潮江寺的時候,還以為這是間民宅
仔細一看,發現福德祠和潮江寺兩塊牌匾,才確定這是間廟
但又讓我覺得特別的是,一間廟竟然掛了兩塊牌匾
一般廟宇祀奉的神明可能有好幾尊,但通常只會有一塊代表廟名的牌匾
像潮江寺和福德祠分成上、下二層分別供奉不同主神且各有不同的祠寺名稱
在台灣眾多寺廟中,算是相當罕見的形式
走一趟米市巷,不僅瞭解了過往今昔的歷史典故
也可以欣賞融合中、西、日建築之美的潮江寺福德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