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總趕宮原名聖公宮,位於中樓仔街海防署前(今台南市中正路131巷13號)
現列為三級古蹟。建於明永曆年間,為隨鄭成功來臺之水師所建
廟內道光年間所立的碑上,刻上「重興總趕宮碑記」。
乾隆年間改稱總管宮,道光年間因口誤而稱總趕宮。
主祀聖公爺,聖公爺,姓倪,民間尊稱為倪聖公
由於熟悉港道,為海舶總管,死後成為台江濱海船舶的守護神
是台南獨有的神祇。
由三川殿及正殿組成,燕尾脊,三川門屋脊上飾有雙龍拱護福祿壽三仙
為整棟建築的視覺焦點。兩旁還飾有躍起的龍頭吐出一捲捲浪花。
(引用自http://tn.okgo.tw/scenic/1145.html)
【沿革】
明鄭時期,大井頭(今民權路上)渡口以南是帆船的停泊處
常有船夫搭寮居住,俗稱「帆寮」
再往南亦是漁民居所,人稱「草仔寮」
居民多半是來自漳泉、信奉海神的船夫漁人。
而今西門路一、二、三段在當時為海岸線
以西是台江內海,總趕宮就建立在海岸旁突出的高地上。
隨著台江內海淤積成陸地
總趕宮、水仙宮、大天后宮等海神廟宇漸漸遠離海岸
再加上清廷修築城垣,總趕宮遂成了城裡的街境廟宇
倪聖公轉而成為境內百姓的信仰對象。
道光十五年,總趕宮由地方仕紳周清老、黃化鯉、吳春祿等人集資修建
大正八年,日人興建台南第二尋常高等小學校(今建興國中)時
拆除原址上的開漳聖王廟,將神像遷祀於總趕宮
民國五十五年,古蹟本體大修後曾建醮
此後並無持續的修護工作,導致現今廟況不佳
七十四年(1985年),在廟的右側重建佛祖廳與香客樓
內政部並於同年指定總趕宮為三級古蹟。
(引用自http://tncftmm.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_2798.html)
【偶遇】
喝完雙全紅茶後,我們往前走到總趕宮的廟前廣場
在狹窄的巷子裡還有這麼一個寬敞的空間,ROSE感到很驚奇
「居民在大樹下乘涼聊天,感覺很悠閒。」
「台南市區的巷弄裡可都是別有洞天,有很多故事可以講。」
台南古地名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台江內海
總趕宮在最初創建的時候就是緊鄰台江內海的海岸高地
雖然現在這裡已經看不出台江內海的遺跡
但走在巷弄中,還是可以看出地形起伏
證明總趕宮曾經位處高地的痕跡
我們在巷弄裡散步,看到一對夫婦在餵貓咪
同為愛貓人士,我們和他們聊了起來
原來這對夫婦不是單純地在餵野貓
而是有計劃要將這些貓咪帶去做結紮
阿姨說這裡的貓咪已經繁衍到第三代了
再這樣下去數量會失控,所以他們才來做TNR
「現在是可以近距離餵食,但要抓牠們還是不容易。」
「應該放一個誘捕籠來抓比較方便。」
台南舊城區有很多古巷弄都有貓咪族群的分布
清幽的環境很適合牠們生活,但數量如果不受控制的話
物競天擇的結果,體質弱的還是會被淘汰吧!
繞了一圈,我們再度回到廟前廣場
雙全紅茶的店門口依然圍繞著慕名而來的遊客
總趕宮前依舊是當地居民休閒的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