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小南天草創於南明永曆二十年(康熙五年,西元一六六六年)
據傳在明鄭時期「小南天」的匾額,還為明寧靖王的手書(已佚失無從考)
台灣為清廷收服後,小南天在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予以重建
是台南府城最早的土地廟之一。
到了雍正初年,巡撫道台吳昌祚再予以修建。
在乾隆五十八年(西元一七九二年)時,巡撫道台金溶又再度加以重修。
嘉慶十九年(西元一八一四年),小南天因年代久遠,已呈頹落
故由地方人士發動重建重修,並於嘉慶二十三年完工
並改懸「嘉慶乙卯年 小南天」的廟匾。
嘉慶年後又歷經大大小小的整修工程
而因曾元福總兵在境內的太平街興建公館
故小南天的土地公也因而升格,加冠晉爵。
民國三年小南天又經過一次大規模整建
到了民國十八年時,因台南街拓寬之故
原建於西定坊巡撫道台左畔的小南天遷建至舊名「蕃薯寮街」的現址
故也有人稱之為蕃薯崎小南天。
民國四十五年,廟祠再度被整修,並迎武聖關聖帝君合祀。
到了民國七十四年,因小南天主體建築已呈頹舊
在經過管理委員會及眾人商議下,決定予以重建
遂於七十四年重建,七十六年安座,七十八年舉行落成大典。
(引用自http://content.edu.tw/local/taipei/chenkao/earth/66-4c.htm)
【發現】
一個豔陽高照的午後,當我參觀完台灣文學館的蔣渭水特展後
返家途中行經民權路的北極殿時,突然看到一個極為狹窄的巷口
最近常常去探勘一些古街,直覺判斷這裡面一定別有洞天
我停下了車,準備步行進入一探究竟
從大馬路走進這條小巷子,眼前的景象讓我感到有點奇妙
外頭是車水馬龍,巷內是悄然無聲,無人車之喧嘩
整排木造的古厝,和外面的水泥建築形成強烈的對比
已經人去樓空了嗎?
不對,古厝裡面還有人居住著
這才是讓人更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
時間,彷彿凝結在某個舊時代的情境中
讓誤闖的外人有種時光倒流的錯覺
當然,也有一些破舊毀壞的屋舍
儘管沒有人居住,卻成為貓咪聚集的場所
這裡的居民對貓咪很友善,都會準備食物餵養牠們
此地應該是貓咪們衣食無缺的樂園吧!
走到轉角處,看到一間名為小南天福德祠的廟宇
當下沒有特別研究其歷史,回家上網一查才知道大有來頭
不僅是台南最早的一座土地公廟
相傳寧靖王還曾親題「小南天」匾額贈與住持
(可惜已經佚失,現存匾額為清代士紳林朝英所題)
一些市區的小廟看似不起眼,其實背後都有許多故事可以講
在舊城區的巷弄間徘徊,總會有令人驚喜的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