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大人廟,創建於康熙55年(西元1716年)
此廟位置曾為鄭成功駐軍所在
鄭成功來台後在山川台(目前東門圓環一帶)整軍備戰
明鄭後來雖為清廷所滅,但鄭氏在台功績,令百姓銘記在心。
明鄭結束後,世人不忘感念鄭氏,遂建廟紀念。
先民在清治時期為掩人耳目,避免不必要的困擾
只好以「大人」或「老爺」稱呼鄭成功
藉祭拜王爺之名,掩飾祭祀鄭氏三代之實。
大人廟曾被列為府城的「七寺八廟」之一
也是清末府城聯境「八協境」的主廟
全盛時期曾是五進大廟,可惜後來此區開闢圓環
廟宇被迫拆除過半廟地,委身偏僻角落
珍貴文物也因年久失修,面臨嚴重毀損。
各界原以為該廟門神是彩繪大師潘麗水之作
潘麗水之子潘岳雄以紫外線探測,找到祖父潘春源的印記
證實門神是潘春源之作
而大人廟的壁畫,經文史工作者向另一位彩繪大師蔡草如的後代查證
得知大人廟的壁畫曾列於蔡草如的作品清冊之中
也證實廟裡壁畫是蔡草如的作品。
這些發現,讓大人廟除了年代久遠、饒富歷史意義之外,更具藝術價值。
但因不受政府重視,未列古蹟
廟裡的門神和壁畫早被薰黑,難以辨識其原貌,蛀蝕嚴重的樑柱也岌岌可危
【漫步】
東門圓環這一帶,是台南古地形─府城七丘之一的山川台
明永曆年間,鄭成功由鹿耳門橫渡台江
從水仔尾一帶進入德慶溪,在禾寮港登陸後紮營於尖山(現址為三老爺宮)
與荷軍對峙一夜,翌日移防到山川台
這個地方也就是鄭成功接受荷蘭守將投降的地點
東寧王朝覆亡後,當地民眾感念鄭氏三代對台灣的貢獻
遂建大人廟來紀念,廟內主祀池、朱、李三位王爺
其中的池王爺,即為鄭成功。(泉州話讀音:「池」音似「鄭」)
又因朱姓是明朝國姓,也有民眾稱其為「朱王爺」
清朝時期,大人廟是八協境的主廟,負責大東門的防務工作
光緒末年府城的保甲區,大人廟與祝三多被劃為第二保
進入日治時期,由於道路改正和開闢圓環,使得大人廟的規模被迫縮小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東門陸橋的設立讓大人廟更不見天日
昔日五進的堂堂大廟,如今成為都市角落裡的落寞小廟
雖然我是出生於靠近東門圓環的北門路這一端
但在我有童年記憶之後,就已經搬家了
對東門圓環的認識要從高中談起
然而我所有的印象,大概都是走東門陸橋下的地下道往大東門而行
我從未走過平面的外環道,所以根本不曉得大人廟隱身於此
直到成年之後,讀了一些文獻資料而得知府城七丘的存在:
『連雅堂的「台灣通史」卷十六城池志中
述及城垣之內,台南台地西部被德慶溪以及福安坑兩水道切割而成以下:
赤崁、鷲嶺、山仔尾、山川台、崙仔頂、覆鼎金、尖山等七座小山丘
因有小溪流過附近,溪谷低下而相對顯出台地高陡。
但在現代高層建築及都市發展與道路規劃下
府城七丘在視覺上已經難以察覺。
山川台位於今東門圓環往西北至憲兵隊一帶。
海拔20公尺,曾是鄭成功駐軍之所
也是鄭成功接受荷蘭人降書的歷史舞台,結束荷蘭人38載的據台歲月。』
曾經是東西勢力交戰的府城古地,走過那風雲際會的時代
現在的山川台搖身一變,成為連接台南東區與中區的交通要道
發生在大人廟的歷史事件,記載於史冊之中流傳下來
廟前的石碑刻印著「國姓爺諭降荷蘭普羅民遮城守將之地」的字樣
則為這件改變台灣歷史的重大事件留下了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