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束神農街散步的行程,我們騎車往安平而行
首選目標,就是ROSE大力推薦的安平樹屋
去年十月,我帶ROSE造訪樹屋,讓她深深著迷
所以這一次她要將這個地方介紹給麗明和旻欣知道
我們先去吃安平同記豆花,然後去購買門票,先逛德記洋行
十七世紀初葉,荷蘭人來其雄壯善戰的海上艦隊做後盾
南洋的東印度公司做中心,與遠東地區各國進行貿易。
明天啟四年甲子(西元一六三四年)攻佔臺灣,由一鯤身登陸
建造熱蘭遮城,做為軍政與商務的根據地。
永曆十五年辛丑(西元一六六年)明鄭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
因鄭氏家族也是從事海上貿易,因此帶動臺灣的商業交易更趨繁榮
頻頻有洋商出入,這盛況維持到道光三年癸未(西元一八二三年)
即因臺地發生大風驟雨,地形變異,鹿耳門淤沙成為廢港
商務作業轉由安平港進出,從此安平即成為臺灣南部的重要貿易港。
咸豐八年戊午(西元一八五八年)中英、中法簽訂天津條約
除開大陸沿海口岸通商外,在臺灣則開安平、淡水兩口岸。
同治三年甲子(西元一八六四年)安平設海關,正式開港
洋商隨即紛紛在此設立洋行,一時之間,外商雲集,洋行林立,再度恢復往日盛況。
http://tour.tncg.gov.tw/sceniccommerce.aspx?id=114
原英商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6年(1867年),位於當時安平的海頭社
大多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
光緒21年(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以後,日政府將鴉片、樟腦大宗貨物交易權收回專賣
洋行貿易量銳減,加上安平港日漸淤塞,影響船舶載卸,紛紛關閉,唯德記洋行仍繼續營業。
宣統3年(1911年)在安平的洋行都關閉後,日人將它改為鹽業會社
臺灣光復以後,再改為臺南鹽場辦公廳舍
民國68年,市政府將德記洋行收回並整修,做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英商德記洋行,長二十英丈,寬十二英丈
與先後建立的怡記、和記、東興、唻記,合稱安平五大洋行。
洋行建築因為多數採用西方建築,所以視覺上有別於傳統的閩南風格建築。
此外,它們也是台灣與西方貿易的歷史證物。
http://anping.tncg.gov.tw/tour/tua_01.jsp?ID=5&Lang=C
麗明和旻欣應該都是第一次來這裡,所以她們對每項展示品都看得很仔細
參觀完館內的所有陳列物,我們就走進樹屋
一八六五年,安平開港,英國在安平地區設立了許多洋行
佔地一千多坪的安平樹屋就是當時德記洋行的倉庫
後方臨接鹽水溪畔,是古代的碼頭。
這個倉庫在台灣光復後曾經當作台鹽的倉庫
但是沒有多久就廢棄閒置至今,在沒有使用與管理之下
原本倉庫左右鄰近的榕樹在半個世紀的成長蔓延之下
氣根沿著牆面而下,落地又長成一棵新的榕樹
樹樹相連盤根錯節,形成「樹以牆為幹,屋以葉為瓦」屋樹共生的奇景。
初次看到這些奇特的景觀,麗明和旻欣也是驚嘆聲不斷
置身其中,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屋子內還是樹幹裡
「這裡真的很特別耶!」
「蠻適合玩捉迷藏的唷!」
「還有空中步道,我們可以走上去看看。」
除了原先在樹屋內的步道,今年已經新建步道延伸到戶外
可以走到接近鹽水溪畔的觀景台,欣賞紅樹林生態
這些不斷翻新的設施,的確讓安平樹屋變得更有可看性
ROSE指著溪河上行駛的遊船,談起她去年員工旅遊時來搭乘的經驗
曾幾何時,鹽水溪也成為一條能搭船遊玩的河道了(小時候對它的印象就是又髒又臭)
「妳們還有什麼想去的地方嗎?」
「旻欣說她要買蝦餅?」
「蝦餅?哪一家的?」
「好像是在安平老街附近的。」
「那我們待會就過去走走看看吧!」
逛完樹屋,我們騎車前往安平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