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馬偕街是昔日滬尾街由新店口通、龍目井、砲台埔到紅毛城東南門的古道。

以早年的「公會堂」(今文化大樓)分為上、下兩段。

下段既「龍目井」,龍目井相傳是西、荷時代之古蹟

因古代此地有雙井比鄰宛如地龍之雙目而得名

今日馬偕街22號及禮拜堂後側尚留有古井各一口。

在清代其前方設有文口海關衙門,淡水開港後更因臨海處碼頭棧橋連綴

「帆林立,洋樓客棧,闤闠喧囂」此處成華洋雜處之地。



清同治末年,馬偕博士今馬偕街24號屋後為其早期宣教、醫療與教育之發跡地。

爾後,因宣教工作發展須要

再建醫療中心於今馬偕街六號

也購得馬偕街八號發展成今日的淡水禮拜堂。

1876年他更建砲台埔之宣教士宿舍而終老於斯

一生成為淡水歷史文化的表徵。

戰後,因紀念馬偕博士龍目井街改名「馬偕街」。



由於淡水港埠發展,馬偕街不僅具東西文化交流之人文特色

街景也因此充滿異國風情,日本時代以「和蘭風」、「南蠻味」稱著。

加上沿途風光秀麗,成了淡水最具浪漫情境的小街徑。

不僅為遊人學子最愛,也是文人畫家創作靈感的泉源地。

目前因都市景觀缺乏規劃,以及街民搶建,風光已大不如前

但馬偕街仍因多處古蹟、觀景點及古樸、怡人的街面尺度

而成今日淡水最具特色的街道。

(引用自http://ppt.cc/gI4f)





【漫遊】



ROSE的大學友人麗明來台北研習,利用週日和我們約在淡水

以捷運站為起點,進行一趟老街巡禮





沿著淡水河岸走到馬偕博士登陸地,想去探訪馬偕當年在此留下的足跡

我們來到了淡水藝術工坊,這裡正舉辦馬偕博士的特展

藉著這些展示,讓世人瞭解馬偕的生平事蹟與對台灣的貢獻

參觀完館內的展覽後,我們往馬偕街而行

首先看到的就是馬偕當年的租屋發跡地





1872年三月九日馬偕博士登陸淡水,四月十日獲得英國領事和英商之協助

在此地向地主陳阿順以月銀15元租得廢墟一所(今馬偕街24號屋後)

該陋室原為清代名將孫開華提督之馬廄

不僅破敗簡陋,遇雨更是泥濘不堪,不適人居

但經馬偕博士巧思與耐心整理成為其寓所。

馬偕博士也以此處為早期宣教、醫療與教育基地

爾後因宣教工作之需要,教會與醫館遷出發展

但他一直以此地為家,直到1876年才般往其砲台埔新建的宿舍

今離馬偕博士擇此租屋已逾一百三十幾年

地景以不復舊觀,只留下此屋供人緬懷馬偕博士初來台之開創艱辛。





接著我們來到了淡水禮拜堂,這是由馬偕之子偕叡廉親自設計的教堂

為仿歌德式的紅磚建築,有一方型鐘塔,內部為木架天花板

且保存一個自1909年開始使用的古風琴。

最大特色乃是左邊之鐘塔直插天際宛若禱告的手

配合著淡水旖旎風光,遂成了名聞全台的風景名勝

也是一般遊客最愛拍照留念的地方





在禮拜堂旁邊的滬尾偕醫館就是馬偕醫院的發源地

於1879年9月14日落成,名「滬尾偕醫館」

馬偕獲一位美籍同姓馬偕婦人,為紀念亡夫捐款二千五百元而改建的

是北台灣第一間西醫院,是台灣現代醫學發祥地

此醫館建築為馬偕所設計,屋體為西式建築

在樸實的淡水區上卻有著西洋門窗,極富趣味

樸實的外貌很難讓人聯想到其實偕醫館是具水準的醫院

1877年曾在此發現全球首宗「肺蛭蟲」病例,而名聞一時

之前馬偕也曾在此租屋為診所,名「滬尾醫館」。

其中頗具規模有病例檔案、醫學報告發行

病人掛號時以黑、白木札分初診、複診

候診時還有衛生保健、天足運動等民眾衛生教育。

目前醫館裡還保有洗濯台、壁爐、門鐘

及早年病床等設施,和馬偕的風琴、藥罐、拔牙工具等珍貴文物。

以前曾經和ROSE來過一次,當時滬尾偕醫館並未開放

這次前來總算可以入內參觀,讓我們更深入瞭解馬偕當年行醫的歷史




走出馬偕街,又回到那遊客如織的大街

來到淡水,記得避開人潮洶湧的觀光老街

走進這些古老的小巷裡,在此才看得到屬於淡水的歷史風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