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古道路線是由臺北的艋舺經古亭村,經過觀音嶺腳至深坑街

在經楓子林出口石碇街,穿越烏塗崛嶺

涉灣潭渡經鶯仔瀨、石槽坑、四堵寮到達金面頭分水崙下領

經由礁溪街入噶瑪蘭城

此為文獻中對淡蘭古道石碇段的記載。

清嘉慶年間,由於經歷了朱一貴及林爽文事件

並且為了實施屯番制度,因此對北三貂防務相當重視

在北台山區先後修築了許多山道

所以古道的基本意義也在防民亂番害的軍事意圖中漸漸展現。

古道影響社會生活是藉由軍事防備而使得區域具安全性

也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安溪人使用此交通路線湧入北拳山山區開墾

因此古道的形成正是石碇等聚落得以成形的主要命脈。

到了嘉慶末年,為了開闢農田種水稻,古道在此則轉換了另一種涵意

為了灌溉水稻,先民利用家鄉的農田水利技術在此地開墾新的生命

由於楓子林之山中水澗水源不足以種植水稻

因此必須取自景美溪水源,所以就沿著舊時古道而開挖出長達三公里的水圳

此時的古道不但具備生活空間的連結角色,更是生活緀濟來源的重要關鍵。

同治年間,樟腦與茶的出口貿易才剛開始

同時也影響台灣本身的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

以楓子林、石碇兩地來說,社會經濟不再是以種植水稻為主

取而代之的是茶葉與樟腦

生產茶葉須要有人從事採茶、製茶、茶師及包裝,生產樟腦也一樣。

因此,古道便成為運送此類經濟作物的主要交通幹線

通行的大多是挑夫和商旅。

茶與樟腦的生產,使古道成為重要經濟路線

在這樣的路線規劃下,楓子林及石碇便成為艋舺來往噶瑪蘭間中途重要街庄

也因淡蘭古道經過石碇而帶來石碇西街一帶的繁榮。

位於今日石碇國小及集順廟有一處大廣場

許多山區居民由山上將物品挑至此,此三角地帶也因此聚集為一個中午市集

交易熱絡人群來往繁忙,愈來愈多人往石碇湧入開始做生意

石碇西街便有讓商人住宿、休憩的旅店

後為改善生活品質於是搭起竹編牆來做生意

後來改砌石牆,建築形式為柱腳與溪谷呈四十五度角的吊腳樓

石碇西街自此成為一獨立的街市型態。

(引用自http://365net.tw/travel/tpc19p.asp?id=1244)





【漫遊】

走完二格山登山步道,已經接近中午時刻,該找個地方覓食了

離此地最近的聚落應該就是石碇的市區,就去那裡用餐吧!

以前只在北宜公路匆匆經過,還沒有深入石碇旅遊探訪的經歷

這次來到這個山中小鎮,眼前的景象都讓我覺得很新鮮

本來是想找地方吃東西的,但看到「淡蘭古道」的指示牌後

我就忘記肚子餓這件事,依循指標方向走了過去





淡蘭古道石碇段有另一名稱「外按古道」

在清領時期是連接台北到宜蘭之間的重要道路

石碇的茶葉也是透過這條古道向外輸出。

隨著公路開通而逐漸沒落

石碇區公所重新整建淡蘭古道與淡蘭吊橋

這段外按古道可由石碇西街出發前往淡蘭吊橋

也可從淡蘭吊橋出發沿石碇溪到石碇老街





我選澤從石碇國小前的集順廟為起點,穿過石碇西街

沿著溪旁的產業道路續行,途中會經過筆架山的登山口

我看了一下登山路線圖,從這裡起登需要210分鐘才能登頂

看樣子剛才我所爬的二格山算是離筆架山最近的一處登山口了





來到員潭子坑的橋頭,有『石碇鄉淡蘭古道路線導覽圖』

古道真正的入口應該是這裡吧!

前面所走的路其實車子仍可通行,要節省時間的話可以在這附近找地方停車

(我只是沒想到會走這麼多路而已)





進入鄰溪的碎石步道,溪中魚兒成群,足見此地生態之純淨

在這炎熱的天氣中,如果能跳到溪中泡個水那有多棒~~

但為了維護生態景觀,還是不要這麼衝動吧!





步道很平緩,走再久都不會有疲累的感覺

來到了北宜高速公路下方的休息區

高聳成排的橋墩延伸到盡頭,橫亙在青山綠水中

是要讚嘆開路者的鬼斧神工,還是要感嘆造物者的無盡傷悲?





接下來的步道幾乎都在這高架道路下行走

國道在上,古道在下,這種鮮明的古今對比景象還蠻有意思的





來到了另一條產業道路,這裡有一塊「古道尋幽」的大石

我以為這裡就是終點了,就沒有繼續往前走,選擇原路折返

(後來回家上網查詢才知道終點是淡蘭吊橋)

整體而言,這條古道平緩易行,算是老少咸宜的步道

下次有機會再來的話,可能就是攜家帶眷了

(嗯,快當爸爸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