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1629年西班牙人由基隆進略淡水,築聖多明哥城為其殖民北台灣之基地。

1642年據台南之荷蘭人北上驅逐西人

並在該城原址重築今日尚存之城砦,因國人昔稱荷人為「紅毛」

多年後人皆稱其為「紅毛城」。

1661年明鄭驅逐荷蘭後此城略有修葺

清雍正年間也築有今日僅存南門之城牆,唯日後未使用而傾圮。

清末淡水開港後,英國人在1867年租得此廢城

大肆整修而成今貌,並以其東側建領事官邸。

戰後,中英斷交,此城迭經波折

經澳洲、美國托管至1980年方由我國收回接管

並評定列為國家一級古蹟予以整修後,開放供民眾參觀。

紅毛城俯視淡水河口,形勢險要

「戍台夕照」素為淡水八景之一,可謂集古蹟與勝景於一處。



(引用自http://www.tamsui.ntpc.gov.tw/_file/1303/SG/41729/D.html)






【漫遊】



沿著入口左側的小路經過遊客服務中心和紀念品販賣部

從古井旁的階梯一路攀升,我們來到了紅毛城的聖安東尼堡

這是十七世紀中葉荷蘭人在北部的所蓋的城堡

歷經三百多年的歲月,依舊屹立在淡水河畔的埔頂

從西荷時期,歷經明鄭、前清、日治,到當代

不僅是歷史風雲際會所在,也是全台最富異國色彩之地。





「我記得小時候和父母來過這裡,其實也很久沒走到上面了。」

「以前是要收門票的,但現在都免費入園參觀。」


ROSE對紅毛城的印象停留在很久很久以前,而我則是第一次來此一遊

基於歷史人的情懷,本身就對這種古老建築相當有興趣





『紅毛城主堡是一座方形城砦,最適合防衛

同時它的地基深、牆壁厚

加上「外石內磚」的砌法,在古代可不畏砲火的攻擊。

主堡內分為上下二層樓,內部採半圓筒形的穹窿結構建造

上下樓的穹窿方向相互垂直,讓主堡更加穩固。

英國人進駐後,除了將尖形屋頂改成平台式

在東北及西南角位置增設角樓二處,二樓南側外也增建露台

露台上同樣設有雉堞及槍眼,居高臨下看守,以防止入侵者侵擾。

最重要的是英國人將原先灰白色的紅毛城,粉刷成紅色的特色牆身。

紅毛城的歷史發展從原本的軍事用途逐漸轉化成領事辦公的場域

在建築空間的結構上,可以看到主堡建築依舊留有防衛功能的設計

建築內部為了辦公而增置的設備有文件焚化爐、保險庫、文件保險箱及壁爐等。

當時英國領事擁有「領事裁判權」,在底樓設有四間牢房

用為在臺灣犯罪的英國犯人的臨時拘留所,牢門上並設有送食口及窺孔。』





我們走進城堡內部參觀陳列的展示品,遇到有館方人員在做導覽

她述說城堡內各種設施的特色與功用

像是紅毛城主堡二樓西側內室的保險庫

是用來庫藏重要文件與錢財,為當時領事館內的重要密室。

還有祕書室內設置文件焚化爐,方便在機密文件閱讀後,可以即時的焚燬

以確保機密性,由此可見當時對機密文件保密的重要性。





參觀完聖安東尼堡,我們往英國領事官邸移動

英國領事官邸和聖安東尼堡是不同時期的建築物

聖安東尼堡的歷史可追溯至1629~1642年的西荷時期

英國領事官邸則是在淡水開港通商後,於1878年才增建完成

由於是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所建造,所以建築風格也大異其趣

領事官邸不那麼突兀地立於高地,前庭綠地讓它退縮其後,靜伴主堡

紅磚、迴廊、斜屋頂,散發細緻、溫暖的風格

更是軟化了主堡軍事剛強的建物線條

這兩種氣氛完全不同的建築體,如此協調地結合在這片坡地上。





我們走進官邸內,參觀裡面的展示陳列

領事官邸內一樓的傢俱並非當時英人所留下的

是為了開放展示而添購的仿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傢俱

擺設地點與方位係參考英國人的居家生活模式而規畫,呈現英國領事的生活樣貌

客廳與餐廳的電動吊扇為舊時所留下,是1941年奇異電子生產的產品

二樓還有影音介紹,其中有一部是以電影來呈現英國貴族階級的生活情形





「看起來英國人似乎很有錢的樣子。」

「工業革命後到十九世紀末期,他們的確是世界的霸主。」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光是在台灣英國就蓋了三座領事館

不難想像英國的勢力是如何鋪天蓋地,襲捲世界各地

然而,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先後捲入兩次世界大戰的動亂中

英國已經不再是日不落國,而是沒落的貴族





經過數百年的風霜,歷經多次的政權更迭

歲月流逝,歷史轉變在此不斷發生

但唯一不變的是聳立在高地上的淡水紅毛城

天空飄起了細雨,今天應該看不到著名的淡水夕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