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介】

日人治台之初,有感於台灣傳統市場衛生條件不佳,乃著手興建新的市場

西市場即是當時台南的商業建築建設。

台南西市場建於日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位於當時之西門町。   

台南西市場是當時南台灣最大之市場,販賣各種雜貨及新鮮貨品

一共有數十個攤位。台南人俗稱其為「大菜市」。

日大正九年(1902年),因風害損毀而重建。

日昭和八年(1933年),日人為了增進銀座之商業

乃於西市場周圍建築店舖,稱為「淺草商場」,商場內有各式商店

戰後,西市場與西門市場曾經繼續風光一陣子,目前已沒落。

本館建築為中央樓高兩層,兩翼為一層高的L型建築

從建築外部之式樣語彙而言,東、北兩翼主入口

中間次入口與主入口中央法國式屋頂是其中最主要之造型元素。

北翼入口開方拱形門洞,兩旁各開一弧形窗

其上置有小牛腿做為裝飾,居中的弧形山牆較兩側水平女兒牆高且寬

並飾有拱心石為視覺焦點,其下並開一圓形氣窗

整體來說,主體部分並無太多裝飾

次要入口為三角形山牆,其上亦有拱心石

山牆兩旁飾以圓球,並無太多裝飾,但有半圓型開口。

台南西市場有著甚為宏大之建築外貌,屋頂為馬薩風格

上有老虎窗,入口有圓山牆,是當時全台灣最華麗的市場建築,可惜今已不存。   

日昭和年間所見之商場則以鋼筋混凝土為材料,柱樑外露

目前尚存部分,仔細觀察仍可看出一些昔日風采

在全市各日治時期市場均拆除重建之際,台南西市場之歷史意義尤為特殊

(引用自http://map.tncg.gov.tw/sceniccommerce.aspx?id=89)





【懷舊】

「這裡就是〝大菜市〞,我爺爺以前作生意的地方。」

爺爺在世的時候,我只知道他在賣魚漿,但不清楚是在何處營業

直到前陣子才從老爸口中得知,爺爺就是在大菜市做生意

穿過幽暗的通道,走進市場內,首先看到的是賣布料和服飾的店面

其實很多商家已經遷移走了,只剩下這些店家堅守在此,服務一些老主顧





「年輕人應該不會來逛這裡吧!」

「從外面根本看不出裡面有在賣衣服啊!」

被西門路、中正路、正興街、國華街所圍住的大菜市

雖然有好幾個出入口可進入市場內,但在大馬路上實在看不出大菜市的奧秘所在

唯有深入其中,才能一窺其堂奧

對我而言,更是追尋家族歷史的一趟旅行





轉個彎,來到一處光線比較暗的地方

不同於有店面的布行,這裡是以攤位為主,就是賣生鮮魚貨的

大部分的攤位都沒在營業,有在營業的也已經準備收攤了

「哇...有六十年歷史的老攤位耶!」

「這應該和我爺爺是同時代的吧!」

爺爺的老家就是在正興街,所以他在大菜市做生意可說是佔盡地利之便

爺爺就是靠著魚漿的生意來維持家計,拉拔父親與叔叔他們長大的

在我小時候,爺爺常常拿小木板回家,被我和二哥當做玩具使用

那時我並不知道小木板是在做魚漿用的





我們走到靠近國華街這一邊,這裡的小吃一家比一家古老

ROSE看到創立於民國二十年的江水號,馬上吸引住她的目光

「賣冰可以賣八十年!這可厲害了。」

「老台南人都會來吃這一家的冰喔!」

雖然我這麼說,但我也沒來吃過,真是汗顏

今天天氣有點涼,所以我們點了一碗熱的芋仔湯




「這芋頭好好吃!和外面的很不一樣呢!」

看樣子這又是一道令ROSE驚豔的台南小吃

儘管只是一碗甜點,但ROSE依舊讚不絕口,吃得津津有味

(我這個味覺白痴還是分不出有啥差別)





「台南有這麼多好吃的東西,你怎麼以前都沒帶我來?」

「我以前也沒吃過啊....」

走進大菜市,發現的不僅是古色古香的舊時建築與店家

更有太多太多傳統道地,傳承數代的府城小吃





【後記】

回家後和父親聊天的時候,又知道了一些家族歷史

原來爺爺的魚漿生意是從曾祖父手中接下來的

而父親剛退伍的時候也曾經幫忙爺爺做了一年的魚漿

可惜父親沒興趣繼承家業,自行創業做別的生意

所以爺爺在民國七十年代的時候賣掉大菜市的攤子

結束了自日治時期以來的魚漿生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dog0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